目前分類:蝴蝶蘭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學名:Phalaenopsis gigantea J.J. Sm.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婆羅洲、爪哇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0-400m

象耳蝴蝶蘭為超大型蝴蝶蘭。葉銀綠色,長可逾60公分。花呈星狀,直徑約46公分,花瓣約略與萼瓣等大,米白色或淡黃色,並有不規則紅褐色斑點。唇瓣淡紫紅色,先端白色,無毛,側裂片黃色至橘紅色,邊緣粉紅色至紫紅色。總狀花序可逾一公尺。蒴果。分類上屬於褐斑蝴蝶蘭節(Fuscatae)。原產於婆羅洲及爪哇的低地雨林。跟所有來自婆羅洲低地雨林的植物一樣,象耳蝴蝶蘭非常難栽培。喜歡高空氣濕度,但是又需要空氣流通。怕冷又怕熱。一般陽台不容易種得好。1897年荷蘭探險家在婆羅洲首次發現並採集到巨大的象耳蝴蝶蘭。不過一開始沒有花,無法確定種類。直到1909年,首次採集並栽培於印尼爪哇茂物植物園的象耳蝴蝶蘭開花後才確認為新種,由J.J. Smith正式發表。拉丁文種小名gigantea即是巨大之意。
IMG_5483IMG_5484IMG_5491IMG_5480IMG_5481IMG_5493IMG_5490IMG_5492IMG_5485IMG_5489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venosa Shim & Fowlie 1983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蘇拉維西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450-610m

紅脈蝴蝶蘭是中型種的蝴蝶蘭,葉片長橢圓形,約15-30公分。花具香氣,花朵直徑約4-5公分,花梗短,總狀花序。花呈星狀,花瓣約略與萼瓣等大,白底而有巨大的暗紅色或褐綠色橫紋或斑塊。唇瓣側裂片基部黃色,中裂片白色,具有紫紅色縱紋,中央有明顯龍骨狀突起,末端向外擴展。是與近似種安汶蝴蝶蘭Phalaenopsis amboinensis)最明顯的差異。花期不固定,春夏秋皆可能來花。是印尼蘇拉維西(舊稱西里伯斯)特有植物。

紅脈蝴蝶蘭的拉丁文種小名venosa是描述紅脈蝴蝶蘭唇瓣中裂片具有顯明縱向脈紋。它發現的很晚,一直到1979年才於蘇拉維西Palopo西部海拔500-600公尺的森林中被採集到。然而,紅脈蝴蝶蘭一開始卻被誤以為是1911年德國植物學家Rudolf Schlechter所著《Fedde's Repert. Spec》書中描述的一種名為Phalaenopsis psilantha的蝴蝶蘭。psilantha意思為無毛的。文獻上記載該蝴蝶蘭唇瓣光滑且沒有短鬚,原產於蘇拉維西島。模式標本存放於德國柏林植物園中。但不幸的,柏林植物園毀於二次世界大戰柏林大轟炸。1969年,美國植物學家Herman Royden Sweet重新研究並整理蝴蝶蘭屬時,由於欠缺標本,僅能藉由不完整的文獻資料推測及判斷,將Phalaenopsis psilantha視為羞花蝴蝶蘭(Phalaenopsis modesta)的異名。不過,1980 Phalaenopsis psilantha素描原稿抄本重現。從該圖的特徵,Sweet判斷Phalaenopsis psilantha即為安汶蝴蝶蘭Phalaenopsis amboinensis)。但是,1979年採自蘇拉維西並被被視為消失多年Phalaenopsis psilantha的蝴蝶蘭並非安汶蝴蝶蘭。經過人工栽培,1982111日這株身世成謎的蝴蝶蘭開花了。它的花明顯與安汶蝴蝶蘭有所不同,是尚未被命名的新種蝴蝶蘭。於是,1983年馬來西亞植物分類學家沈培順(Phyau Soon Shim)與美國植物學家Jack Archie Fowlie共同將此一新種蝴蝶蘭發表並命名為Phalaenopsis venosa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micholitzii Rolfe 1920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菲律賓呂宋島、民答那娥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0-400m

米庫氏蝴蝶蘭是中型種的蝴蝶蘭,葉子較薄。花白色,唇瓣中裂片有毛,側裂片橘黃色。生長在菲律賓的低地雨林。栽培不易,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米庫氏蝴蝶蘭的種小名是為了紀念他的發現者Wilhelm Micholitz。Wilhelm Micholitz曾於Sander的苗圃工作。是一位蘭花獵人,也是狂熱的蝴蝶蘭蒐藏家。早在1889年Sander便首次介紹米庫氏蝴蝶蘭。可是米庫氏蝴蝶蘭的正式發卻表出了一個不尋常的狀況。最早,Micholitz將野外採集所繪的植物草圖與乾掉的花一併寄給Reichenbach教授鑑定,但很不幸的Reichenbach教授卻過世了,而且他的標本被密封25年。以至於米庫氏蝴蝶蘭一直沒有正式的發表。或許1890年在園丁紀事雜誌(The Gardeners’ Chronicle)上便有米庫氏蝴蝶蘭的花色與葉片大小的描述,而後也有許多期刊曾介紹過米庫氏蝴蝶蘭,米庫氏蝴蝶蘭卻一直到1920才由Rolfe採用Micholitz提供的材料正式發表。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lowii Rchb.f. 1862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緬甸(60m以下)、泰國(700-800m

生育地:石灰岩森林中樹上,著生或岩生

海拔高:0-800m

長吻蝴蝶蘭或稱洛氏蝴蝶蘭,是小型種蝴蝶蘭。葉墨綠色,葉緣及中勒泛紅暈,披針形,根系發達。植株形態跟落葉蝴蝶蘭節類似。不過長吻蝴蝶蘭的花型跟蝴蝶蘭節類似,具有較萼瓣寬大的花瓣。花白色、淡粉紅色或淡紫色。唇瓣先端不分岔。蕊柱先端向下拉長如大象的長鼻子。也因為這樣特殊的型態,長吻蝴蝶蘭又有鳥喙蘭(beak orchid)之稱。不過這樣的構造究竟有什麼意義?如此一來蜜蜂要如何替她授粉?實在匪夷所思。胖胖樹個人完全無法想像。原產於緬甸東南及泰國西部的潮濕石灰岩森林,當地每年會有兩個月左右的乾季,長吻蝴蝶蘭可能因為空氣濕度不足而落葉。在台灣栽培,冬天也會有落葉的情況。

長吻蝴蝶蘭是派瑞許牧師(C.S. Parish)到緬甸第四大城毛淡棉時所發現,並命為Phalaenopsis proboscidioides。該名即是在形容長吻蝴蝶蘭蕊柱向前延長的特殊型態。就時間點跟旅遊地點來看,這位派瑞許牧師應該就是發現派瑞許蝴蝶蘭Phalaenopsis parishii)的派瑞許牧師(C. Parish),但是胖胖樹尚不敢百分之百確定。1862年,Messrs.公司將長吻蝴蝶蘭引進英國栽培。同一年,由於不知道派瑞許牧師已經命名,Reichenbach教授便以婆羅洲納閩區(Labuan)殖民官暨植物蒐藏家Hugh Low之名為長吻蝴蝶蘭命名並正式發表。19世紀末,長吻蝴蝶蘭向消失了一般,直到近年才又於泰國重新發現。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deliciosa Rchb. f. subsp. hookeriana (O.Gruss & Roellke) Christenson 2001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印度東北

生育地:低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0-600m

黃金氏蝴蝶蘭是小型種蝴蝶蘭。它跟金氏蝴蝶蘭非常相似,幾乎就是金氏蝴蝶蘭花白色的部分變成淡黃色,包括花瓣、萼瓣、蕊柱、唇瓣前緣。唇瓣基部則呈黃色。不開花無法和金氏蝴蝶蘭區分。分布在印度東北方潮濕多雨的森林。黃金氏蝴蝶蘭的亞種名是紀念Josepb Dalton Hooker。故又名虎克蝴蝶蘭或胡克蝴蝶蘭
120131030_2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 intermedia Lindl. 1852-1853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菲律賓呂宋島、Leyte島、Visayan群島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0-300m

茵特美蒂雅蝴蝶蘭為菲律賓白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與桃紅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的天然交配種,屬中型種。葉墨綠色,葉背紫紅色,而基部、葉緣、中肋下凹處泛紫紅色,長橢圓形。總狀花序。花瓣和萼片顏色白色或淡粉紅色。唇瓣桃紅色,基部橘黃色,先端分裂二短鬚,或僅淺裂無鬚。側裂片內側淡紫色,基部有斑點。花後易生高芽。分布於菲律賓,生長在低海拔潮溼原始林。

茵特美蒂雅蝴蝶蘭種小名意思是介於兩種之間的,形容它的花是菲律賓白蝴蝶蘭與桃紅蝴蝶蘭的中間型。1853年,Lindley在描述茵特美蒂雅蝴蝶蘭時,根據花的特徵,推測他可能是菲律賓白蝴蝶蘭與桃紅蝴蝶蘭的天然雜交種。所以將茵特美蒂雅蝴蝶蘭取名為intermedia1880John Seden利用桃紅蝴蝶與菲律賓白蝴蝶雜交產生種子,188648號該植株順利開花,證實了Lindley的推測。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philippinensis Golamco ex Fowlie & C.Z.Tang 1987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菲律賓呂宋島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1200m以下

菲律賓蝴蝶蘭是中大型種。葉墨綠色而有銀綠色斑紋,葉背紫紅色,長橢圓形。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長可達100cm。花瓣和萼片顏色白色或淡粉紅色。唇瓣倒梯型,側裂片黃色,可與其他近似種區分。分布於呂宋島東北方,生長在海拔1200以下潮溼原始林。

菲律賓蝴蝶蘭種小名意思即菲律賓的。它很早就被發現了,但過去長期被視為菲律賓白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天然雜交種Phalaenopsis × leucorrhoda。一直到1984年,Andres Golamco Jr.Philippine Orchid Review中首次描述這個原生種,並以菲律賓為名。1987Jack Fowlie博士和C.Z. TangThe Orchid Digest中正式發表並命名。雖然Phalaenopsis × leucorrhoda跟菲律賓蝴蝶蘭十分類似,但Phalaenopsis × leucorrhoda側裂片並沒有如菲律賓蝴蝶蘭那樣顯著的黃色,而且菲律賓蝴蝶蘭分布在呂宋島東北方,跟西蕾麗蝴蝶蘭產地並沒有重疊且相距數百公里。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sanderiana Rchb. f. 1883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菲律賓民答那娥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500m以下

桑德蝴蝶蘭是中大型蝴蝶蘭。葉墨綠色,葉背暗紅色,長橢圓形。總狀花序,長可達80cm。花瓣和萼片顏色多變,白色、淡粉紅色、粉紅色、甚至淡紫色。瘤狀體左右各有二犄角,外低內高,內側先端又下凹略呈v字形,開白花時可與菲律賓白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區分。民答那峨島南方特有,生長在低海拔潮溼原始林。

桑德蝴蝶蘭的種小名是為了紀念英國Frederick Sander公爵。十九世紀末,Sander公爵聽說菲律賓有紅色的蝴蝶蘭,便請Roebelin至菲律賓採集。後來Roebelin在菲律賓民答那峨發現桑德蝴蝶蘭,並將植株寄回英國給Frederick Sander公爵。1882年,桑德蝴蝶蘭在Sander公爵的溫室開出粉紅色的花,令Sander公爵十分失望。1883年,Reichenbach正是以Sander公爵之名為桑德蝴蝶蘭命名並發表。不過,Sander公爵一直認為桑德蝴蝶蘭是菲律賓白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跟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的天然雜交種。而事實上,民答那峨島暨不產菲律賓白蝴蝶蘭,亦不是西蕾麗蝴蝶蘭的分布地。菲律賓白蝴蝶蘭跟西蕾麗蝴蝶蘭的天然雜交種應該是生長在呂宋島南方的Phalaenopsis × leucorrhoda Rchb. f. 1875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aphrodite Rchb. f. 1862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菲律賓呂宋島及中部諸島、蘭嶼、恆春半島

生育地:原始林或次生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0-800m

菲律賓白蝴蝶蘭是中大型蝴蝶蘭。不開花的時候,菲律賓白蝴蝶蘭跟南洋白蝴蝶蘭Phalaenopsis amabilis)的型態非常類似,根、莖、葉都十分相像。二者的差異除了菲律賓白蝴蝶蘭的唇瓣為短三角形,南洋白蝴蝶蘭為長三角形外,南洋白蝴蝶蘭的瘤狀體上端,左右各有一支突起,而菲律賓白蝴蝶蘭則各有兩支突起。部分個體具有香味。在菲律賓,幾乎每個島嶼都有菲律賓白蝴蝶蘭分布,但是巴拉望島和民答那峨則否。它多半生長在海拔300公尺的原始林或次生林。在台灣恆春半島與海岸山脈則多分布在500800公尺的森林中,在蘭嶼常著生在榕樹上。

菲律賓白蝴蝶蘭種小名意思是愛與美的女神,也就是我們所熟悉希臘神話中的維納斯。因為諧音而俗稱阿婆蝴蝶蘭。歐洲首位發現菲律賓白蝴蝶蘭的是一為耶穌會弟兄喬治.約瑟夫.卡邁爾(Georg Joseph Kamel)。他在1683年接受耶穌會的派駐到菲律賓。由於擅長繪畫與植物學,卡邁爾成為第一位收集並記錄菲律賓植物的歐洲人。而菲律賓白蝴蝶蘭則是在1704John Ray的期刊《植物歷史》(Historia plantarum)第三輯中由卡邁爾發表並命名為Visco-Aloes Luzonis decima quarta1837Cuming再度發現菲律賓白蝴蝶蘭,隔年首次將活體寄送到英國給園藝學家Rollisson.並於同年秋天於Rollisson家開花。不過,一開始Lindley卻將菲律賓白蝴蝶蘭誤為是Phalaenopsis amabilis,而將Phalaenopsis amabilis視為一個新種命名為Phalaenopsis grandiflora。這個雙重錯誤一直到1862年才由Reichenbach糾正,並正式替菲律賓白蝴蝶蘭命名。而台灣的白蝴蝶蘭採集記錄,最早應該是1896年英國人Henry在恆春半島發現,隔年日本人又於蘭嶼發現。命名及得獎過程在此不贅述。根據台灣養蘭的老前輩描述,蘭嶼產的阿婆蝴蝶蘭葉較圓、花梗較短。野外已採集殆盡除了白蝴蝶蘭,台灣原生的蝴蝶蘭還有桃紅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0405_220140401_2
園藝種大唇蝴蝶蘭(一)
第二張顏色有點跑掉了

20140331_220140405_120140331_1
園藝種大唇蝴蝶蘭(二)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pulcherrima (Lindl.) J.J. Sm.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
生育地:低地常綠森林中近溪流潮濕明亮處,岩生或地生
海拔高:100 -1300m

朵麗蘭是中小型蝴蝶蘭,地生,基部易萌糵側芽。葉墨綠色,葉背紫紅色,批針形。總狀花序,花梗直立向上,長可達60公分。花色多變,萼辦及花瓣大小約略相等,且皆向後翻,側萼片基部癒合。唇瓣矛形,有白色縱紋,側裂片三角形,褐色。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各地,生長在低至中海拔森林中明亮處。

朵麗蘭的種小名是形容其唇瓣如矛,故又名矛舌蘭。它早在1832Lindley就已經發表,並自成朵麗蘭屬(Doritis)。但當時並沒有留下活體,僅有不完整的標本。而Doritis其實就是希臘神話美神維納斯的另一個名字,中文直接音譯而來。1874年朵麗蘭再度被發現,由法國巴黎附近的園藝家Godefroy-Lebeuf及英國的Low引進歐洲,並由Reichenbach命名為Phalaenopsis esmeralda,並將其他變異個體命名為Phalaenopsis atenniferaPhalaenopsis regnieriana,以及Phalaenopsis buyssioniana19179R. A. Rolfe從一株未被檢視過的標本與一幅水彩畫發現,Phalaenopsis esmeralda正是Lindley所描述的Doritis pulcherrima1933年,荷蘭植物學家Johannes Jacobus Smith再度將朵麗蘭歸併到蝴蝶蘭屬。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lobbii (Rchb. f.) H.R. Sweet 1980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印度北部、尼泊爾、不丹、雲南、緬甸、越南

生育地:低地常綠潮濕森林或山地針闊葉混淆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366-1200m

最近有一種花小巧可愛像隻小兔子的玉兔蝴蝶蘭正在開花。他是小型種蝴蝶蘭。葉綠色或墨綠色,長橢圓形或橢圓形。根系發達。花小,白色,唇瓣中裂有一可動關節 可前後擺動,褐色,左右兩端各有一塊白色或黃色斑點,中央有一白色縱紋,上方有一半圓形白色薄片,邊緣不規則齒狀裂。總狀花序,老株可以長出25枝花梗,一枝花梗可開25朵花。部分個體會有香味。著生於溫暖潮濕的山麓森林中,冬季太過乾燥時會有落葉的現象。

玉兔蝴蝶蘭、或稱洛比蝴蝶蘭,種小名是為了紀念1845年在喜馬拉雅山首位發現他的Thomas Lobb先生。雖然玉兔蝴蝶蘭較派瑞許蝴蝶蘭Phalaenopsis parishii更早被發現,但是Reichenbach教授卻遲至1970年才將他發表,並視之為派瑞許蝴蝶蘭的變種,命名為Phalaenopsis parishii var. lobbii。一直到1980年,Herman Sweet博士指出,玉兔蝴蝶蘭的分布區域及花的構造都跟派瑞許蝴蝶蘭不同,應該視為獨立的種。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finleyi Christenson/Phalaenopsis minus (Seidenfaden) E. A. Christenson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泰國東北部

生育地:低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低地

小蝴蝶蘭是小型種蝴蝶蘭,葉墨綠色,橢圓形,根系發達。總狀花序或單花,花梗長可達15公分。花瓣較萼片窄,與萼片皆明顯後翻,白色或米白色底,上部滿紫紅色或褐色縱紋或斑點。唇瓣較蕊柱長,先端尖,側裂片扇形,蕊柱上方有褐色斑點。由於花的側面觀像龍頭,在台灣又有龍頭蝴蝶蘭之稱。分布於泰國東北方,生長在低海拔原始林。部分資料上記載緬甸跟越南也有分布。小蝴蝶蘭種小名意思就是較小的。它於1988年才被發現,並放在金氏蝴蝶蘭屬(Kingidium)。2001年,Eric A. Christenson於其著作Phalaenopsis A Monograph一書中,將他歸入蝴蝶蘭屬。2011年改名為Phalaenopsis finleyi
20140702_220140702_120150601_2IMG_6447IMG_6445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stuartiana Rchb. f.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菲律賓民答那娥

生育地:原始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300m

史塔基蝴蝶蘭是中大型蝴蝶蘭。葉黃綠色至墨綠色而有銀綠色斑紋,葉背紫紅色,長橢圓形。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長可達60cm,著花近百朵。花瓣和上萼片白色,花瓣上偶爾會有細小的斑點。側萼瓣與唇瓣米白色至黃色,有大而明顯的褐色斑點。唇瓣菱形。具有一項其他蝴蝶蘭沒有的無性繁殖能力,容易從根部斷裂處長出新的個體。民答那峨島北方特有,生長在低海拔潮溼原始林。

    史塔基蝴蝶蘭種小名是紀念英國Hugh Low園藝公司的Stuart Low先生。它最早是由Boxall所採集,1881年由Reichenbach命名。但是Boxall卻將他視為西蕾麗蝴蝶蘭的變種,隔年命名為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 var. stuartiana1890年,Roebelen甚至將它視為西蕾麗蝴蝶蘭的白化型,名之為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 var. alba。但是到了1941年,Quisumbing提出許多差異,包括瘤狀體形狀不同,自然分布區域沒有重疊,以及史塔基蝴蝶蘭獨有的根部無性繁殖能力,認定史塔基蝴蝶蘭是獨立的原生種蝴蝶蘭。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amboinensis J.J. Sm.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西里伯斯、摩鹿加安汶島、Seram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0-80m

安汶蝴蝶蘭是中型蝴蝶蘭,葉片約15-30公分。星狀花,花瓣跟萼瓣約略等大,花4-6公分。具有紅褐色同心圓斑紋。並有淡淡香氣。早期安汶蝴蝶蘭皆採集自安汶島,花皆為白底。後來陸續在鄰近的島嶼也發現安汶蝴蝶蘭的分布。70年代西里伯斯更發現黃底的個體。目前花市則常見黃底跟白底的交配種。跟其他多數的原生種蝴蝶蘭類似,安汶蝴蝶蘭栽培容易,卻非常怕冷。冬天若沒有特別防護便會凍死。

安汶蝴蝶蘭最早採集自摩鹿加的安汶島,並栽種於爪哇島Boger植物園。1911年由J. J. Smith首度公開發表,並以其發現地為名。法國巴黎歷史博物館蒐藏1838年到1840年間由Hombron採集自安汶島的標本, 1912年發表並命名為Phalaenopsis hombronii者,後來證實亦為安汶蝴蝶蘭。Phalaenopsis hombronii視為安汶蝴蝶蘭的異名。此外,安汶蝴蝶蘭跟南洋蝴蝶蘭有些許類似,亦曾一度被視為其變種(Phalaenopsis sumatrana var. amboinensis)。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hieroglyphica (Rchb. f. ) H.R. Sweet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菲律賓民答那娥、巴拉望、Polillo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0-500m

    象形文字蝴蝶蘭在歐洲最早是1887年由Low公司所栽培,Boxall採集。象形文字蝴蝶蘭的植株和花都跟路德蝴蝶蘭Phalaenopsis lueddemanniana)很類似,連分布地都重疊。Reichenbach教授便將象形文字蝴蝶蘭視為路德蝴蝶蘭的變種,命名為Phalaenopsis lueddemanniana var. hieroglyphica。使得象形文字蝴蝶蘭一直不受重視。一直到1969年,Herman Sweet博士才將她發表成一個獨立的種。她的花瓣上有類似埃及象形文字的紅色斑紋,故名。象形文字蝴蝶蘭看起像白色花有紅色斑紋,唇瓣淡粉紅色;路德蝴蝶蘭像是紅色花有白色斑紋,唇瓣深紫紅色。可以簡單區分。
20110829_220110828_220110903_3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maculata Rchb. f.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馬來西亞、婆羅洲、西里伯斯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250-900m

    斑花蝴蝶蘭早在1881就由Veitch先生將Curti先生於婆羅洲採集的植株介紹到歐洲。他主要生長在低海拔石灰岩丘陵地潮濕森林的樹幹上。植株小,生長極度緩慢。花的樣子與之前介紹過的瑪莉蝴蝶蘭Phalaenopsis mariae)相似,米白色、淡黃色或淡黃綠色花瓣上有大小不一的紅斑。不過斑花蝴蝶蘭的花較瑪莉蝴蝶蘭小的多,只有約3公分。而紅色光滑無毛的唇辦,更是蝴蝶蘭中獨一無二的特徵。不易栽培,市面上也少見。
20110917_420110917_520110918_2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difformis (Wall. ex Lindl.) Kocyan & Schuit./Ornithochilus difformis (Wall. ex Lindl.) Schltr./Ornithochilus fuscus Wallis ex Lindl.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印度、中國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

生育地:山地潮濕森林樹幹上,著生

海拔高:300-1600m

    羽唇蘭原本是羽唇蘭屬的模式種。這是一個只有兩個種的迷你屬,1833年從仙人指甲蘭屬(Aerides)劃分出來。2014年被併入蝴蝶蘭屬。她的花直徑只有1公分,十分迷你。唇瓣跟仙人指甲蘭一樣有距,花瓣叫萼瓣小。不過,他的植株卻比較像蝴蝶蘭。或者明確的說,她的花跟植株都跟金氏蝴蝶蘭有點類似。唇瓣中裂片圓形,側邊深裂呈絲狀,故名。分布廣泛,生長在低海拔潮濕闊葉林或中海拔針闊葉混淆林。栽培容易,可比照蝴蝶蘭。
20110807_520110807_1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fasciata Rchb. f.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菲律賓呂宋島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0-500m

    橫紋蝴蝶蘭是生長在菲律賓呂宋島低地雨林裡的小型蝴蝶蘭。一如其名,淡至深黃色花瓣及萼瓣上有許多不規則細或粗橫紋。蕊柱與唇瓣為粉紅色,唇瓣基部與側翼基 部則為橘黃色。唇瓣上有些許疏短毛。橫紋蝴蝶蘭在花市並不常見,需要很細心留意才會看到。栽培還算容易,但是花只要碰到就會變黑,需要特別注意。
12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halaenopsis equestris (Schauer) Rchb. f.

科名:蘭科(Orchidaceae

原產地:菲律賓、小蘭嶼

生育地:森林中樹上,著生

海拔高:0 -300m

桃紅蝴蝶蘭又稱姬蝴蝶蘭。是一種中型蝴蝶蘭,葉長多在20公分上下。花朵寬約2-4公分。開花性良好,花期長、花序易分支。花後易長高芽。花朵雖然不大,但不同產區,其花色及花形皆有所差異。是玩家熱愛蒐集的種類。產於菲律賓諸島與台灣的小蘭嶼。市面上常以其種小名起首字母eq稱之。栽培容易,與其他蝴蝶蘭相較,需要較明亮的光照。

桃紅蝴蝶蘭的拉丁文種小名很特別,意思為騎士與他的馬。桃紅蝴蝶蘭最早是德國植物學家Franz Julius Ferdinand Meyen1843年於菲律賓呂宋島發現,並交由Johannes Conrad Schauer命名及發表。不過一開始桃紅蝴蝶蘭沒有被放在蝴蝶蘭屬,而是命名為Stauroglottis equestris1847年英國植物學家Thomas Lobb1845年曾發現玉兔蝴蝶蘭在菲律賓馬尼拉採到一種開粉紅色,形似蝴蝶的蘭花,稱之為「The Pink Butterfly Plant」。並將採到的蘭花交給英國植物學家John Lindley命名為Phalaenopsis rosea,發表於1848年《Gardeners' Chronicle》雜誌。不過,不論是Stauroglottis equestris還是Phalaenopsis rosea都是桃紅蝴蝶蘭。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定,依命名的優先順序,Stauroglottis equestris為有效學名1849年德國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教授正式將桃紅蝴蝶蘭併入蝴蝶蘭屬中,重新命名為Phalaenopsis equestris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