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東南亞蔬菜、香草、香料與特用植物 (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學名:Foeniculum vulgare Mill.

科名:繖形科(Apiaceae

原產地:地中海

生育地:草地

海拔高:平地

茴香是繖形科草本,莖基部膨大。葉互生,三到四回羽狀裂,裂片細絲狀。花細小,黃色,複聚繖花序頂生。離果。自古就是廣泛使用的香料植物,台灣各地普遍栽培。不過一般都是食用葉片或莖,目前只知道忠貞市場等少數地方可以見到茴香根。它有雲南人參的美稱,煮排骨湯、燉豬腳或清炒皆可。生的茴香根有淡淡的茴香味道,煮熟以後卻有淡淡的人參味,十分特殊。根的外層可食,內層木質化十分堅硬。大約需燉煮二到三小時,外層軟化後才比較好吃喔
IMG_9166IMG_1017IMG_7574IMG_7885IMG_7888IMG_7966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名: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Rupr. ex Maxim.) Maxim.

科名:五加科(Araliaceae

原產地:中國、韓國、日本、西伯利亞

生育地:森林或灌叢

海拔高:2000m以下

苦簽簽是灌木,高可達6公尺,全株具刺。掌狀複葉,互生,小葉五片,細鋸齒緣。繖形花序,腋生。果實球形,成熟黑色。華新街與忠貞市場會販售這種蔬菜,它就是知名藥用植物刺五加,常做成茶包,類保健食品。嫩葉及嫩芽有苦味,可以炒、煮湯或是做咖哩,泰國蘭納菜系甚至直接拌辛香料生吃。泰國的網站上常把學名寫成Eleutherococcus trifoliatus——這其實是三葉五加的學名。可能是因為三葉五加是泰國原生植物,而刺五加是引進種,於是把兩種相似的植物搞混了。其實兩種植物葉子的質感差異很大,形狀也不同,很容易區分。
IMG_0497IMG_0500IMG_0503IMG_1125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Tiliacora triandra (Colebr.) Diels

科名:防己科(Menispermaceae

原產地: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

生育地:低地及丘陵森林、河岸林、灌叢

海拔高:0-800m

雅囊葉是藤本,單葉、互生、全緣、波狀緣,或略呈疏鋸齒緣。花細小、綠白色,似是複聚繖花序。核果球狀、成熟食紅色。泰文ใบย่านาง轉寫為bai ya nang。泰文名詞在前,ใบbai)是葉子的意思,ย่านางya nang)直接音譯為雅囊或亞仁。越南稱為cây sương sâmcây是樹的意思,sương是凝結成露,sâm是蔘,可譯為蔘露樹。或稱為dây lá sâmdây是藤,是葉,譯為蔘葉藤。目前僅知桃園地區有販售。據說近幾年也有人引進,但是栽植情況不明。寮國與泰國依善地區通常是跟竹筍一起下去煮成辣湯,柬埔寨是跟雞、豬、魚食起煮成酸湯。此外,它也可以像搓愛玉一樣,在水中搓洗,會凝結成綠色如果凍一般,是越南喜愛的甜點,類似我們常吃的仙草凍。
IMG_8975IMG_8976IMG_8977IMG_8974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名:Dioscorea esculenta var. spinosa (J. Roxb. ex Prain & Burkill) R. Knuth/ Dioscorea spinosa Roxb. ex Hook. f.

科名:薯蕷科(Dioscoreaceae

原產地:印度、東南亞

生育地:林緣或次生林

海拔高:0-900m

刺薯蕷是藤本,莖的基部有刺。地下塊莖橢圓球狀,長滿鬚根,根亦常特化成刺,故名。單葉、互生、全緣、兩面被毛、葉柄基部有二至四枚勾刺。不生零餘子。花細小,綠色,穗狀花序。果實形態不詳。刺薯蕷的塊莖可食用,是山藥的一種。在桃園後火站的泰國街跟東協廣場的菜攤上都曾見過,主要產季在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它是原住民的民俗植物,引進台灣的時間不可考,在日治時期之前就有栽培。根據愛爾蘭植物學家亨利[1]來台採集的856號標本,1894年亨利就在屏東萬金庄採集到刺薯蕷了。1906年松村任三和早田文藏和著的《臺灣植物總覽》[2],刺薯蕷也名列其中。但或許是因為長滿了刺,採收麻煩,過去較少人栽培。2004年桃園農改場陸續推廣,目前桃園、新竹、嘉義、高雄等地都有人栽培。而近年來花蓮地區新住民栽培的所謂越南山藥,其實也是這個種。
IMG_9648IMG_1594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Solanum sp.

科名:茄科(Solanaceae

原產地:人培育種

生育地:人工培育種

海拔高:平地

小圓茄是直立草本或亞灌木。單葉、互生,全緣或波浪狀。小枝、葉柄、葉兩面、花梗皆被星狀毛。花淡紫色,單生。果實為漿果,內含較多種子。種子較一般市場常見的茄子Solanum melongena)大,皮也較厚。有三種顏色,紫色與白色的大概魚丸大小,綠白相間的大概雞蛋大小。這些不同顏色的小圓茄跟我們在台灣常食用的茄子完全不同,皮厚籽多,久煮不爛,甚至有苦味。後來才知道小圓茄通常是和咖哩一起煮,越南會將小紫茄醃製後食用,綠紋茄在泰國甚至當生菜直接吃,吃法跟台灣常見的長茄完全不同。
/tmp/phpvTGqNGIMG_7187IMG_965520170614建國市場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Limonia acidissima L./ Feronia limonia (L.) Swingle

科名:芸香科(Rutace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

生育地:乾燥落葉林

海拔高:1000m以下

象橘是喬木,高可達20公尺,小枝有長刺,腋生。一回羽狀複葉,小葉全緣,倒卵形,葉軸有翼。單性花,雌雄同株或僅有雄花,黃綠色,圓錐花序,頂生。漿果球形,果皮極硬。象橘於19191935年都曾引進,台灣中南部有少數栽培,只是一般都稱之為木蘋果。而又因為象橘和硬皮橘Aegle marmelos)的英文都稱為wood apple,台灣常搞錯,都稱之為木蘋果。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象橘是一回羽狀複葉,果實雖可鮮食,但是一般多做果醬;硬皮橘是三出複葉,果實鮮食即十分美味。
  一般都只知道象橘果實可食用或藥用,較少人知道象橘樹幹可以做黃香楝粉。不過,可以做黃香楝的樹主要有二,象橘與一種月橘屬的植物(Murraya sp.)。緬甸所使用的黃香楝,緬甸文是သနပ်ခါး,轉寫成sa. nap hka,或拼成thanakathanakha,直接音譯做特納卡。是一種淡黃色的皮膚保養品,具淡淡的香氣,又可以防蚊,主要是小孩跟婦女在使用。華新街上有販售整段的樹幹跟磨成粉的磨具,還有黃香楝加工製成的香皂。除了緬甸,鄰近的國家,如泰國也受其影響而使用。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Acacia concinna (Willd.) DC./Acacia sinuata (Lour.) Merr.

科名:豆科(Fabaceae or Leguminosae

原產地:印度西南、中國南部、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

生育地:潮濕森林至落葉林林緣或林內孔隙、疏林、灌叢

海拔高:1400m以下

木質藤本,枝條具硬刺。二回羽狀複葉,互生。托葉心形,早落。花白色或淡黃色,頭狀花序圓錐狀排列。莢果有明顯的節。廣泛分布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含皂苷,將其果實、葉子、樹皮乾燥磨成粉,可作為天然的肥皂或清潔劑,稱為shikakai。目前已經被開發生產做洗髮精、沐浴乳等商品。此外,它的嫩葉可食用,具有類似羅望子的酸味。目前僅知中和華新街有販售。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Hibiscus sabdariffa L.

科名:錦葵科(Malvaceae

原產地:中非或西非

生育地:草地或灌叢

海拔高:0-600m

一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3公尺。單葉、互生、三角形或三到五裂,鋸齒緣。花大型,黃色泛淡紅色,單生於葉腋。總苞星狀,基部與花萼相連。花萼暗紅色,授粉後發育成肉質的果實,果實為蒴果。洛神果實就是大家熟悉的洛神花的材料,可以加工做成蜜餞、果醬、果汁。莖幹纖維可以做麻繩。但是洛神葉台灣就鮮少食用。其實在緬甸、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將洛神葉當作蔬菜,用來煮酸湯,或和肉類食物一起煮,增加酸味。華新街菜市場或雜貨店,週末可見新鮮的洛神葉。
IMG_7560IMG_7558IMG_7618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科名:三白草科(Saururaceae

原產地:中國南部、中南半島、台灣、日本、韓國

生育地:林下或溪澗旁陰濕處

海拔高:低海拔

草本,直立莖高約20公分,匍匐莖於節上生根。單葉、互生、全緣,托葉與葉柄基部和生成鞘狀。花十分細小,無花瓣與花萼,排列成短短的穗狀花序,花序下方具四片白色苞片,彷彿是一朵花,花序與葉片對生。蒴果極細小。

魚腥草全株具有魚腥味,是藥用植物也是野菜。中國與日本自古皆有食用,煮過後便沒腥味。早期台灣經濟還不發達的年代,魚腥草算是常食用野菜;而魚腥草性涼,也是青草茶中幾乎都會加入的一味。不過隨著經濟發展,台灣愈來愈少人食用魚腥草,年輕一輩甚至也都不知道這種野菜。反倒是東南亞菜攤上,幾乎固定會販賣魚腥草,莖葉都有人愛。它是越南與柬埔寨新住民與移工特別喜愛的蔬菜,而且幾乎都是生吃,雖然有腥味,但是喜愛者就如同愛吃臭豆或榴槤一般。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Musa × paradisiaca L.

科名:芭蕉科(Musaceae

原產地:東南亞

生育地:雜交種

海拔高:低海拔

大草本,高可達9公尺。莖短,藏於地下,地上是葉鞘互抱而形成的假莖。單葉、叢生於假莖頂,全緣。單性花,雌雄同株,穗狀花序下垂,每段皆有暗紅色苞片包被,每段的花皆有兩層,內層為雌花,外層為雄花。果實為漿果。
  果實或花適合做菜食用的,其實不是香蕉,而是是芭蕉。是東南亞的野生尖蕉(Musa acuminata)向西北傳播後,與原生於印度東部經中南半島北部至中國華南一帶的野生拔蕉(Musa balbisiana)所雜交產生的後代。而一般鮮食的香蕉則是尖蕉的三倍體。雖然英文都稱為Banana,中文也常都統稱香蕉,但是食用的芭蕉果實通常較香蕉短,稜也較明顯,果肉更Q彈,適合做菜。以花來看,菜用芭蕉的小花有紫紅色條紋,這也與香蕉不同。除了果實可以鮮食或做菜,東南亞地區也會食用芭蕉花,切絲後過熱水去除苦味,做生菜沙拉吃,各地東南亞菜攤上都可以購得。而緬甸地區還有食用芭蕉假莖的習慣。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Pandanus amaryllifolius Roxb./Pandanus odorus Ridl.

科名:露兜樹科(Pandanaceae

原產地:原產地不詳,可能是印尼或整個東南亞

生育地:不詳

海拔高:平地

香林投是灌木,高可達4公尺,鮮少分枝,基部具支柱根。葉細長,全緣、先端細鋸齒緣,叢生於植株末段。台灣栽培的植株幾乎不會開花,據國外文獻記載,雄花序具白色苞片,十分罕見,且不曾記錄過雌花序,亦不會結果。香林投印尼文Pandan wangiPandan是林頭,wangi就是香的意思。葉子有一種類似芋頭的香氣,與香茅和檸檬葉一樣,是非常多用途的香料,尤其是製作甜點時使用特別多。如用在印尼知名甜點斑蘭丸子,泰式料理中的斑蘭葉包雞。大約是1990年後引進台灣,全台普遍栽植。各地東南亞市場上四季均可買到新鮮的斑蘭葉。
IMG_2419IMG_2420IMG_7183 IMG_721320170528_1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Cucumis sativus L.

科名:瓜科(Cucurbitaceae

原產地:印度

生育地:不詳

海拔高:低海拔

黃瓜是蔓性草本,接觸到地面後節會生根。單葉、互生,掌狀,淺裂,細鋸齒緣,卷鬚腋生,莖葉皆被粗毛。單性花,雌雄同株,腋生。花黃色,雄花簇生,雌花單生,果實維筒狀或長條狀。泰國黃瓜跟我們熟悉的小黃瓜、大黃瓜在植物學上是同一種植物,只是不同品種。泰國黃花短胖,綠白相間。食用方式與大小黃瓜相同。
IMG_5118IMG_5948IMG_6496IMG_7457IMG_7459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Nymphaea lotus L.

科名:睡蓮科(Nymphaeaceae

原產地:東非、印度、中國南部、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澳洲、菲律賓

生育地:湖泊或池塘

海拔高:0-1200m

齒葉睡蓮是多年生水生植物,根狀莖肥厚,肉質,匍匐生長。單葉,葉緣齒牙狀,葉柄細長。花白色或桃紅色,夜間開花。果實為漿果。齒葉睡蓮是廣被栽培供觀賞的睡蓮,變異極大。除了觀賞,花梗亦可食用。剝除外皮後,大火快炒即可。除了花梗,其根狀莖也可以吃,是澱粉來源;未熟果則可加入生菜沙拉中食用。東協廣場菜攤上偶爾可以見到裝袋販售的睡蓮花。
IMG_1615IMG_1612IMG_1617IMG_1140IMG_1139IMG_0264IMG_0262IMG_0269IMG_0258IMG_0259IMG_0254IMG_0250IMG_734120170528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Sesbania cannabina (Retz.) Poir.

科名:豆科(Fabaceae or Leguminosae

原產地:不詳,可能是澳洲或太平洋島嶼

生育地:草地、開闊地

海拔高:低海拔

田菁是灌木,高約3公尺。一回羽狀複葉。蝶形花黃色。總狀花序腋生。莢果細長。1920年代引進,且十分常見的綠肥作物,廣泛歸化於中南部的平地。學名台灣常寫成Sesbania cannabiana,應該是錯誤的寫法,多了一個a。台灣應該不會食用,但是2018年我曾在東協廣場的菜攤上見到。口感和料理方式與大花田菁類似。
20180814_220180812_220160817IMG_7513IMG_7509IMG_7523IMG_7522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Clitoria ternatea L.

科名:豆科(Fabaceae or Leguminosae

原產地:可能是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一帶

生育地:疏林、灌叢、河岸、受干擾處

海拔高:0-1600m

蝶豆花是藤本,全株微被毛。一回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全緣。蝶形花藍紫色或白色,莢果。台灣早在1920年代就引進蝶豆花做為觀賞植物、綠肥或飼料。野外甚至有歸化的情況。只是到了2015年蝶豆花做成的藍色飲料突然大流行,大家才普遍認識這種植物。市場上也出現了乾燥的蝶豆花用來泡茶。除了泰國南部跟馬來西亞用蝶豆花來做藍花飯,緬甸跟泰國料理中也有炸蝶豆花。而蝶豆花做成的藍色飲料,最早應該是從泰國開始,還可以利用檸檬汁降低酸鹼值將藍色變成粉紅色。
20180630建國市場_120180623國光花市IMG_2003IMG_6526IMG_6527IMG_6537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Borassus flabellifer L.

科名:棕櫚科(Palm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

生育地:季風林、河谷、沖積平原

海拔高:0-800m

大喬木,高可達30公尺。葉扇型,掌狀裂,叢生莖頂,葉柄有銳刺。單性花,雌雄異株。核果球形。糖棕於1898年引進台灣,栽培於台北植物園與恆春熱帶植物園。它是一種多用途的植物。它的花序梗的汁液可以製椰糖[1]、釀酒,果實內的白色果肉稱為白玉丹,口感滑嫩似果凍。剛發芽的幼苗、頂芽、還有花序也都可以做菜食用。樹皮纖維可以做繩索,樹幹可以蓋房子。葉子過去在印度及印尼都有類似紙張的用途,被用來抄寫佛經,稱為貝葉經[2]

IMG_5153/tmp/php2YjJttIMG_7401IMG_8059IMG_7980IMG_5771IMG_5757IMG_5770IMG_5769IMG_5761IMG_5766   

[1] 除了糖棕,可可椰子、砂糖椰子Arenga pinnata、水椰子等植物都可以製作椰糖。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拉丁學名:Metroxylon sagu Rottb.

科名:棕櫚科(Palmae

原產地: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摩鹿加、新幾內亞

生育地:低地雨林或河岸沼澤

海拔高:0-700m

西谷椰子是喬木,高可達25公尺。一回羽狀複葉,叢生於莖頂。雜性花,花序上有雄花與兩性,頂生。核果扁球狀,鱗片狀外皮。開花後即死亡。西谷椰子樹幹內富含澱粉,是製做西米的原料。台灣應未曾引進這種植物。由於西米需求量大,現代幾乎都用樹薯澱粉來製作。鄭和下西洋時隨行的翻譯官馬歡著作《瀛涯勝覽》,書中記錄了滿剌加國[1]的沙孤「澄濾其粉作丸,如綠豆大,曬乾而賣,名沙孤米,可做飯喫。」沙孤是音譯自馬來文sagu,近代則翻譯作西谷,沙孤米就是指我們熟悉的西米
IMG_7407IMG_0161IMG_7347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Peristrophe bivalvis (L.) Merr./Peristrophe roxburghiana (Roem. & Schult.) Bremek.

科名:爵床科(Acanthaceae

原產地:印度南部、中國大陸南部、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馬來半島、爪哇、菲律賓、台灣中南部

生育地:林下陰濕處

海拔高:0-1600m

長花九頭獅子草直立草本,高可達1公尺。單葉、對生、稀疏的盾鋸齒緣。花紫紅色,聚繖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苞二或四枚。蒴果。越南所稱的紅絲線,使用的學名Peristrophe roxburghiana是長花九頭獅子草的同種異名,不過,紅絲線花的顏色比較偏深紫色,而且其中一個花瓣有細小的暗紅色斑點,與台灣野外的長花九頭獅子草有些微不同。紅絲線的莖葉水煮後,水會變成紫紅色,是天然的染料,越南通常用來將食物染色。
/tmp/phppsazca/tmp/phpB9zdeS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Nypa fruticans Wurmb

科名:棕櫚科(Palmae

原產地:廣泛分佈南亞、東南亞沿海,至澳洲北部、索羅門、中國海南島、日本西表島、內離島

生育地:紅樹林

海拔高:海岸

水椰子是棕櫚科唯一水生植物。灌木,莖極短。一回羽狀複葉,叢生於莖頂,高可達6公尺。單性花、雌雄同株,花序腋生。果實為聚合果,由許多小果緊密排列成一個大球狀,成熟後會自動裂開,果實具海漂特性。台灣海邊可以撿到水椰子種子,會發芽,但是冬天就凍死,所以台灣野外沒有水椰子。水椰子果肉即亞答子,北中南各地東南亞雜貨店皆可購買到進口罐頭。白色半透明,口感Q彈,是摩摩喳喳中常會加入的果實。
/tmp/php1cuugf/tmp/phpdWxjJ5/tmp/phpYXuWrG/tmp/phpqkgECM/tmp/phpo2aCWRIMG_0148IMG_5682IMG_5188IMG_7405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拉丁學名:Limnocharis flava (L.) Buchenau

科名:澤瀉科(Alismataceae

原產地:中南美洲

生育地:水中或水域邊緣,森林邊緣積水處

海拔高:0-1000m

黃花藺又稱香蓮,是澤瀉科多年生挺水草本。莖極短,葉叢生,葉柄細長。花黃色,繖型花序。果實圓錐狀,可漂浮於水面上。除了有性繁殖,也可以依靠走莖進行無性繁殖。黃花藺的嫩葉、葉柄、花苞皆可食用。一般是炒食,馬來西亞也有做生菜沙拉。因為富含鈣、鐵及ß-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在越南被視為是婦女補充營養的重要蔬菜。在東南亞地區廣泛栽培。大約2000年後越南新住民便引進台灣。因為耐淹水,又少病蟲害,大約2010年,花蓮農改場開始推廣栽培做為台灣夏季蔬菜,尤其是馬太鞍溼地栽培最多。然而,黃花藺是入侵性極強的植物,2015年起農改場開始陸續清除東部各地所栽培的黃花藺。西部地區仍有新住民栽培,東協廣場的菜攤偶爾可以見到販售新鮮的黃花藺。
/tmp/php5O1I5o/tmp/php1OYqLu/tmp/phpwWlIWD/tmp/phpOiDblX/tmp/phpgdc4V2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