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Ficus racemosa L.

科名:桑科(Morace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中國南部、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蘇拉威西、新幾內亞、澳洲

生育地:常綠森林、半落葉林、河岸林、海岸林

海拔高:1500m以下

優曇華又稱聚果榕,桑科榕屬喬木,高可達30公尺,基部具板根。單葉、互生、全緣,托葉早落。隱頭花序總狀排列在小枝上,幹生,被毛。果實圓球狀,成熟時淡紅色。廣泛分布印度至澳洲的熱帶森林。1753年林奈在《植物種志》書中以無花果為榕屬的模式種,並命名了三種佛經中的植物:孟加拉榕、優曇華、菩提樹。台灣最早於1922年由金平亮三先生引進,栽培不多,台北植物園佛經植物區有一巨大植株應該就是金平亮三先生所引進之植株。優曇華音譯自梵文:उडुम्बर,英文拼音為udumbara,即成語「曇華一現」的主角。相傳是三千年才開一次的花,金輪法王出現的前兆。不過,事實上它全年都會開花,只是隱花果總是讓人以為他不會開花,所以被誤會。
  相關資料可參考唐朝《一切經音義》:「烏曇跋羅,梵語花名,舊云優曇波羅花,或云優曇婆羅花。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甜,無花而結子。亦有花而難值,故經中以喻希有者也。」,還有在西元
775年成書的《法華文句記》:「優曇華者。新云鄔曇鉢羅。翻為瑞應。金輪王出大海減少。金輪路現此華乃生。作金輪王之先兆也。」,或是唐代以後的諸佛經。
  1922年丁福保編著的《佛學大辭典》在《優曇》詞條有列出諸多提到優曇華的佛經,如《法華文句記》、《一切經音義》等。在《優曇華》詞條原文:「即優曇。亦名優曇鉢華。按此花為無花果類。產於喜馬拉耶山麓及德干高原,錫蘭等處。幹高丈餘。葉有二種:一平滑,一麤糙。皆長四五寸,端尖,雌雄異花,甚細,隱於壺狀凹陷之花托中。常誤以為隱花植物。花托大如拳,或如拇指,十餘聚生。可食而味劣,世稱三千年開化一度。值佛出世始開。南史曰:優曇華乃佛瑞應,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出世。故今稱不出世之物曰曇花一現,本此。」
20160528台北植物園_120160528台北植物園_220160528台北植物園_320160528台北植物園_420160528台北植物園_5IMG_2911IMG_2912IMG_2913IMG_2914IMG_2915IMG_2918     

胖胖樹介紹過的桑科榕屬植物還有闊葉榕Ficus altissima象耳榕Ficus auriculata孟加拉榕Ficus benghalensis白榕Ficus benjamina對葉榕Ficus cumingii var. terminalifolia)、餐盤榕Ficus dammaropsis)、水同木Ficus fistulosa大對葉榕Ficus hispida大果藤榕Ficus punctata)、棱果榕Ficus septica鈍葉毛果榕Ficus trichocarpa var. obtusa幹花榕Ficus variegata紅毛藤榕Ficus villosa)。

arrow
arrow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