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拉丁學名:Borassus flabellifer L.

科名:棕櫚科(Palm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

生育地:季風林、河谷、沖積平原

海拔高:0-800m

大喬木,高可達30公尺。葉扇型,掌狀裂,叢生莖頂,葉柄有銳刺。單性花,雌雄異株。核果球形。糖棕於1898年引進台灣,栽培於台北植物園與恆春熱帶植物園。它是一種多用途的植物。它的花序梗的汁液可以製椰糖[1]、釀酒,果實內的白色果肉稱為白玉丹,口感滑嫩似果凍。剛發芽的幼苗、頂芽、還有花序也都可以做菜食用。樹皮纖維可以做繩索,樹幹可以蓋房子。葉子過去在印度及印尼都有類似紙張的用途,被用來抄寫佛經,稱為貝葉經[2]

IMG_5153/tmp/php2YjJttIMG_7401IMG_8059IMG_7980IMG_5771IMG_5757IMG_5770IMG_5769IMG_5761IMG_5766   

[1] 除了糖棕,可可椰子、砂糖椰子Arenga pinnata、水椰子等植物都可以製作椰糖。

[2]除了糖棕,貝葉棕Corypha umbraculifera的葉子也用來抄寫貝葉經。

更多東南亞蔬菜、水果,請參考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
該書獲得
44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2019Openbook好書獎美好生活書暨2019年第二季OKAPI書籍好設計
購書聯結如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5650

《舌尖上的東協》書籍介紹可參考如下網址,也歡迎多多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189915091039614/posts/2331419390222496

 

arrow
arrow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