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出版社分享「荼喜(Tulsi)又稱為印度聖羅勒」,於是心血來潮想要來做個比較。基本上聖羅勒原產於印度,直接稱為聖羅勒就好,不用加「印度」。他的梵文तुलसी,轉寫為tulasi。英文稱為holy basil或Tulsi,是印度拿祭祀用的植物,也是阿育吠陀的藥用植物,所以稱為聖羅勒、神羅勒,或是神聖羅勒。不過,聖羅勒大約有七個不同的品種,較常栽培的也有三個。一般泰式料理中使用的打拋就是聖羅勒的一個品種。不過他跟印度常栽培,大家稱為荼喜或是荷力羅勒的品種有所不同,不但味道不太一樣,連葉片有差異。荼喜的葉身有明顯的寬窄變化,而打拋則前後略等寬。但是跟一般羅勒比起來,不論是荼喜還是打拋,都明顯有很多毛,葉緣鋸齒狀十分明顯,味道很野,可以很容易區別。這裡要特別強調,無論是荼喜還是打拋,植物學上都是同樣的物種,也就是同一種,不同品種,拉丁文學名都是Ocimum tenuiflorum L.,是1753年林奈命名的。網路上有時寫作Ocimum sanctum L.,這個是1767年林奈取的學名,後來發現Ocimum sanctum和Ocimum tenuiflorum通通都是同一種,所以比較晚發表的Ocimum sanctum視為Ocimum tenuiflorum的同種異名。
大家常說的羅勒、甜羅勒、九層塔、熱帶羅勒、泰國羅勒,通通都是同一個物種,不同的品種。學名是Ocimum basilicum L.,同樣是1753年林奈命名。他原產地是南亞、東南亞與華南地區,台灣不是他的自然分布地點,他不是台灣原生植物,請不要說九層塔是台灣的本土香草。這個種人類培育的時間非常久了,所以品種多到大爆炸,每個地方種的也都有些微的差異,我就不一一介紹了。貼出葉子又肥又大又圓的甜羅勒,以及葉子較細長的九層塔,又有白花跟紅骨兩個不同品系,給大家參考看看。基本上羅勒的毛很少很少,葉緣鋸齒不明顯,甚至沒有鋸齒。
至於檸檬羅勒,有很明顯的檸檬香氣,種子又常做為點心,又稱為越南山粉圓,應該有不少讀者聽我演講時吃過。它是羅勒(Ocimum basilicum)和灰羅勒(Ocimum americanum)的雜交種,學名是Ocimum × africanum,1790年發表,學名中的×就是表示它是雜交種。台灣很多人常用的學名Ocimum × citriodorum是1843年才發表,是Ocimum × africanum的異名。以後請寫作Ocimum × africanum,不要寫Ocimum × citriodorum。比起羅勒和聖羅勒,檸檬羅勒的毛比羅勒多,比聖羅勒少。耐寒程度就我觀察,比羅勒和聖羅勒差,冬天很容易凍死。以上是東南亞常用的香料,可以參考我第二本書《#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