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Abroma augustum (L.) L. f./Ambroma augustum (L.) L. f./Theobroma augustum L./Abroma augusta (L.) L. f./Theobroma augusta L.
科名:錦葵科(Malvaceae)/梧桐科(Sterculiaceae)
原產地:印度、不丹、尼泊爾、中國南部、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澳洲東北部、太平洋島嶼、菲律賓
生育地:林緣、次生林、荒廢地
海拔高:0-1200m
昂天蓮是錦葵科的灌木,高可達10公尺,一般多在三四公尺左右,枝條被毛。單葉、互生、全緣,二型葉,平常是心形或五邊形,開花枝上則是披針形。花暗紫紅色,單生於葉腋,下垂。蒴果朝上,五稜,稜上有三角形薄膜。開列成十邊形,狀如蓮花。昂天蓮除了是藥用植物,樹皮纖維也可以造紙。廣泛分布在亞洲熱帶地區,多半生於林緣或受干擾處。1901年2月自印度孟買引進,全台偶見栽植。台灣大學農場可見。昂天蓮的拉丁文屬名是來自希臘文食物βρῶμα(broma)這個字加上一個α(a)字首,α(a)字首在希臘文中有不是或沒有的意思。所以昂天蓮屬意思就是不能吃的或不是食物。種小名augustum是augustus的中性變格,而augusta則是陰性變格。Augustus是指羅馬開國君主奧古斯都皇帝1。衍伸的意思還包括八月2、雄偉、古老、神聖、至尊,或是皇家。1768年林奈3在第12版的《自然系統》4書中首次命名,將它放在可可樹屬,命名為Theobroma augustum。1782年,林奈的兒子,小林奈5修正學名,將它放到1776年荷蘭科學家尼可拉斯·約瑟夫·馮·雅克命名的昂天蓮屬Abroma,命名為Abroma augustum。但是他當時應該是寫錯了,多了一個m,學名變成了為Ambroma augustum。Am字首是表示第二人稱複數,而且馮·雅克已經有先命名了Abroma所以後來的植物學家一致認為這是錯字。不過,1905年第二次國際植物學會在維也納招開,首版《國際藻類、真菌、植物命名法規》7才第一次出現,後又多次改版。由於拉丁文有中性、陰性、陽性三種變格。命名法規定,原則上屬名跟種小名名要同性,而Abroma算是陰性字,而且在拉丁文傳統上,樹木都應該屬於陰性,所以後來的植物學家認為應該把昂天蓮的拉英文種小名改成陰性變革的augusta,以至於又出現Theobroma augusta及Abroma augusta這兩種寫法。
- 拉丁文:Imperator Caesar Divi F. Augustus
- 英文的八月August,其實原本在羅馬曆法中是第六月
- 瑞典文:Carl von Linné,拉丁文:Carolus Linnaeus
- 拉丁文:Systema Naturae
- 拉丁文:Linnaeus filius
- 荷蘭文:Nikolaus Joseph von Jacquin
- 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縮寫為ICN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