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名:Cinchona pubescens Vahl

科名:茜草科(Rubiaceae

原產地: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

生育地:安地斯山脈東側山地潮濕森林

海拔高:(30060033003900m

大葉金雞納樹又稱紅金雞納樹,半落葉喬木,高可達15公尺。葉十字對生,長可達25公分、全緣。葉背及葉柄帶紅色。花紅色或玫瑰紅色,聚繖花序。蒴果。種子細小,邊緣有翅。幼樹耐陰,樹下可見自然更新的小苗。茜草科金雞納樹屬約有25種,分部在安地斯山脈東側。該屬的樹皮含奎寧(Quinine)等多種生物鹼,是抗瘧疾的重要用藥。台灣於1905年引進兩種,金雞納樹(Cinchona calisaya)與大葉金雞納樹。台灣各地偶見栽植,如台大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六龜扇平自然教育園區。台北植物原本標示的金雞納與大葉金雞納,經鑑定全數皆為毛土連翹

雖然目前的奎寧都是人工合,但不可否認的是奎寧最早是來自亞馬遜雨林的金雞納樹。早在歐洲人抵達南美洲之前,印加帝國就知道用金雞那樹的樹皮來治療類似瘧疾症狀的疾病。十七世紀初,歐洲人開始將金雞納樹皮帶回歐陸,用來治療瘧疾。十八世紀初,歐洲科學家到厄瓜多首都基多觀察當地原住民用金雞納樹製作奎納奎納[1]。奎納本意是樹皮,而奎納奎納意思為樹皮中的樹皮,或是神聖的樹皮。印加帝國指具有療效的幾種金雞納樹的樹皮。1820年法國化學家佩爾蒂[2]與卡方杜[3]成功從金雞納樹的樹皮中將金雞納鹼分離,並取名為奎寧[4]二次大戰時,奎寧是重要戰略物資,日本曾占領馬來西亞及印尼,控制了全球的奎寧的生產。所幸在日本攻占爪哇前,科學家順利合成奎寧。不然結果搞不好換翻盤。

一百多年前的台灣還是一處「瘴癘之地」,日本來台飽受瘧疾之苦。根據當時的紀錄,一九一一年以前,台灣人口只有三百萬,平均五人會有一人會得到瘧疾,每年有一萬人死於瘧疾。許多歷史人物都曾感染瘧疾。例如台灣近代農業教育先驅藤根吉春就是因為感染瘧疾才返回日本,還有乙未征台戰爭時過世的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一般也相信是死於瘧疾。沒來過台灣的康熙皇帝,以及曹雪芹的阿公曹寅,也都曾染上瘧疾。

一六四五年荷蘭人引進了雞蛋花到台灣是為了預防蚊蟲叮咬,避免獲得瘧疾,因為雞蛋花落入水中可以撲滅蚊子的幼蟲。後來與馬偕醫生同年來台宣教的甘為霖牧師首度嘗試引進金雞納樹,因為金雞納樹是提煉治療瘧疾的良藥——奎寧——的原料。協助江戶幕府平定內亂的荷蘭曾經跟日本人非常麻吉,於是日本來台前就跟全世界最大奎寧生產國荷蘭(金雞納當時栽培於荷蘭的殖民地印尼)要了金雞納樹來試種,可惜沒有台灣沒有成功。一直到日本來台後,試驗多年,終於讓瘴癘之島台灣,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的奎寧生產地——儼然成為台灣之光。國民政府來台初期,瘧疾問題依舊,除了接收原本的金雞納栽培場地,政府也持續推廣栽培金雞納樹。後來順利研發製作奎寧,還一度將台灣生產的奎寧銷往上海和中國其他地區。直到一九四九年,失去了中國的市場,隔年,生產奎寧的台醫公司不堪長期虧損結束營業。

《看不見的雨林》書中〈誤會、瘧疾與通寧水〉一文。對於金雞納發現與栽培史有更詳細的介紹,有興趣的讀者請直接閱讀《看不見的雨林》。防疫期間,也請大家多多支持我的書,從熱帶植物的角度重新認識台灣。

《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購書聯結如下網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0398
20141217溪頭_3/tmp/php5DqgwA/tmp/phpcweCuC/tmp/phpSW6siG/tmp/phpD7wL2K20141217溪頭_220141217溪頭_1 

20150120_220150120_120150120

 


[1] 西班牙文Quina Quina

[2] 法文Pierre Joseph Pelletier

[3] 法文Joseph Bienaimé Caventou

[4] 法文quinine

     

arrow
arrow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