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名:Dioscorea esculenta var. spinosa (J. Roxb. ex Prain & Burkill) R. Knuth/ Dioscorea spinosa Roxb. ex Hook. f.
科名:薯蕷科(Dioscoreaceae)
原產地:印度、東南亞
生育地:林緣或次生林
海拔高:0-900m
刺薯蕷是藤本,莖的基部有刺。地下塊莖橢圓球狀,長滿鬚根,根亦常特化成刺,故名。單葉、互生、全緣、兩面被毛、葉柄基部有二至四枚勾刺。不生零餘子。花細小,綠色,穗狀花序。果實形態不詳。刺薯蕷的塊莖可食用,是山藥的一種。在桃園後火站的泰國街跟東協廣場的菜攤上都曾見過,主要產季在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它是原住民的民俗植物,引進台灣的時間不可考,在日治時期之前就有栽培。根據愛爾蘭植物學家亨利[1]來台採集的856號標本,1894年亨利就在屏東萬金庄採集到刺薯蕷了。1906年松村任三和早田文藏和著的《臺灣植物總覽》[2],刺薯蕷也名列其中。但或許是因為長滿了刺,採收麻煩,過去較少人栽培。2004年桃園農改場陸續推廣,目前桃園、新竹、嘉義、高雄等地都有人栽培。而近年來花蓮地區新住民栽培的所謂越南山藥,其實也是這個種。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