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座苣苔屬是分布在舊熱帶的矮小草本植物,全世界約有一、二十種。這屬植物多半是生長低地原始雨林內瀑布飛濺,或溪流兩側中長滿苔蘚的岩石上。這樣的環境,終年涼爽,氣溫變化少,空氣濕度高,環境相當穩定。而這類植物就是我常開玩笑說有公主病的植物:怕冷、怕熱、怕曬太陽、怕空氣太乾燥。
很幸運的,盾座苣苔屬臺灣有一種,兩變種,而且都是台灣島上特有。它們在台灣島上或許存活了千年,甚至萬年了,卻一直到上個世紀末才被植物學家發現並發表。承名變種台灣盾座苣苔,又稱台灣苣苔,拉丁文學名是Epithema taiwanense var.taiwanense,最早是應紹舜教授在嘉義竹崎觀音瀑布附近,海拔約450公尺岩石上採集,並於1992年發表於他的大作臺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第四卷,該植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等級。另外一變種是密花盾座苣苔,又稱密花苣苔,拉丁文學名是Epithema taiwanense var. fasciculatum。分布在高雄壽山、田寮、美濃等地區,海拔100至300的熱帶溪谷,1998年發表於臺灣植物誌第二版,植物紅皮書列為易危等級。該植物非常接近南亞經中南半島至菲律賓的熱帶森林裡廣泛分布的錫蘭盾座苣苔(Epithema ceylanicum)。也因此,學植物又對熱帶雨林有狂熱的我,總是喜歡自high,常說台灣雖然沒有典型的熱帶雨林,卻有很多熱帶雨林植物。
大四起,我開始關注全球氣候變遷議題,蒐集相關資料。加上近年來,我不科學的觀察(沒有拉樣區、沒有量化計算),盾座苣苔在南部野外的數量似乎在減少。我推測,這或許跟氣候變遷有關。特別是今年,臺灣變得非常乾燥,很多森林裡的小溪流都乾涸了,盾座苣苔不再像往年一樣布滿整個岩壁,生長情況堪慮。而我,除了替它們擔憂,拍照,卻沒有能力招喚雨神,只能在電腦面前撰文,呼籲大家重視全球氣候變遷。
我常說的,保護雨林、保護地球,其實就是在保護整個臺灣珍貴的生態系統。即使是再細小、再不起眼的植物,也都是我們臺灣島上的重要分子。希望這些可愛的植物,可以永遠在野外好好生長,希望大家都可以一起來保護我們的環境。
植物是文化資產,每一種植物背後,可能都代表一段屬於台灣的故事。希望大家可以透過認識這些植物,從不一樣的角度,重新認識台灣的自然與人文歷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