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熱帶雨林的垂直結構有多種分層方式,一般是以樹冠或植物的高度為依據,劃分為:1.突出層、2.樹冠層、3.下木層、4.灌木層、5.地被層。分述如下:

 

1.突出層(emergent species level

突出層是熱帶雨林所特有,高度一般都超過30m,最高甚至可達80m

由於馬緯度無風帶的氣流下沉,氣候乾燥而無法形成森林。只有熱帶雨林所在的赤道無風帶得天獨厚——熱對流旺盛而使得降雨量極高,孕育廣大的森林。而森林中的樹木生長在雨水豐沛、溫度適宜、光照充足的生育地,在不受強風吹拂的影響下,一旦長成便有機會向上不斷生長,竄出樹冠層。

突出樹不受限制,其樹冠會向四周擴展而成傘狀。不過,突出層是不連續的,每棵巨木的樹冠至少相隔1m以上——科學家稱此種景觀為「樹冠的羞卻」。

由於缺乏保護,真正完全生活在此層的動物不多,主要是一些昆蟲,還有大型猛禽會在此層築巢——如南美洲的扇鷲,非洲的冠鷹,而白天狐蝠也常大群懸掛於樹上。其他中小型樹棲性鳥類、哺乳類則偶爾會到突出樹上活動。

 

2.樹冠層(canopy level

樹冠層高度約25-40m。此層與突出層暴露於外,每日的氣候變化遠比下層劇烈。白天的輻射總量幾乎達百分之百,氣溫相當高,降水也直接沖刷在林冠的葉片之上。

不同於突出層,樹冠層是連續的。然而,並非每一棵樹的樹冠高度都相同,因此,冠層呈現凹凸起伏,參差不齊的狀態。而構成此層的植物,除了喬木之外,還有藤本植物的參與,彼此緊密的結合,交織成複雜的網絡,護衛整座雨林。

高位著生的植物,如蘭花、鹿角蕨等需要更多的陽光,往往一叢一叢生長於林冠樹木的枝條上,宛如是裝飾品一般,垂掛樹梢。但,如果樹枝間長的是纏絞榕類,那可就不單只是重量上的負擔了,另一齣「絞殺」的戲碼已悄悄開演。

除了小型昆蟲之外,經常在此層活動的大型動物是鳥類,如南美洲的金剛鸚鵡、巨嘴鳥、亞洲的犀鳥等。還有長臂猿與其他猿猴類也會到此層找尋食物。

 

3.下木層

下木層高度介於5m25m之間。

此層以下受樹冠層的保護,氣候條件相對也較穩定。但到達此層的光線較少,已不及太陽輻射總量的一半。樹木為了爭取更多的陽光,樹冠多半會向上延伸而成長條狀或瘦圓錐狀,不若冠層開展成傘狀。

在森林邊緣,或是冠層破碎的區域,此層植群較發達。不過,多半會出現大量的棕櫚、竹子,還有樹蕨類。另外,大多數著生植物(蕨類、蘭科、鳳梨科)多半附生在此層與冠層的交界帶。一方面能夠得到充足的光線,一方面又受到保護,不至於失水。

許許多多的動物——包含哺乳類、鳥類、蛇、蜥蜴、昆蟲——活動於此層。如南美洲吼猴、蜘蛛猴、三指樹獺、食蟻獸、綠鬣蜥,還有東南亞著名的紅毛猩猩、非洲的變色龍等。

 

4.灌木層:

灌木層高度是2m5m

在上述三層中,多數的輻射已被葉片反射和吸收,只10%不到的陽光經由透射進入森林下層。因而,此層以下極為陰暗、潮濕。不過,微氣候相當穩定,無論是溫度或濕度變化幅度都很小,森林內部幾乎無風,雨水也很少直接打落。植物包含耐蔭性灌木、小喬木或小樹、大型草本植物——常見有芭蕉科、赫蕉科、天南星科(如黛粉葉屬、觀音蓮屬、魔芋屬)等。有些大型的板根和支柱根高數m,佔據極大面積,彷彿小型迷宮一般,自成一處風景。

許多兩棲動物、蛇類常於此層出沒,像是箭毒蛙、蟒蛇。其他類群的動物也不曾缺席,如花螳螂、大力士獨角先、蜂鳥、九帶犰狳、穿山甲、食蟻獸。

 

5.地被層:

2m以下稱為地被層。

雖然地表極端昏暗,仍然孕育著各式各樣的的草本植物以及樹苗。在中南美洲地區,天南星科的花燭屬、蔓綠絨屬(草本或草質藤本),胡椒科椒草屬、竹芋科各屬猶為繁盛;東南亞地區則是天南星科粗肋草屬、姑婆芋屬的天下,還有大花草科大王花一屬更是名聞遐邇。耐陰性極佳的蕨類植物,更是充塞雨林內部,甚至有些種類更廣泛分布世界三大雨林。而大量的枯落物與陰濕的環境,更是許多黏菌、真菌的最愛。

雨林中的大型食草性與肉食動物多半在此層活動,像是爪哇犀牛、亞洲象、獠豬、歐卡皮鹿、美洲豹、豚鼠等,都是雨林中的住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胖胖樹 的頭像
    胖胖樹

    胖胖樹的熱帶雨林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