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Toona ciliata M. Roem./Cedrela toona Roxb. ex Rottler & Willd.
科名:楝科(Meliaceae)
原產地:印度、中國南部、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蘇拉威西、摩鹿加、小巽他群島、新幾內亞、新不列顛、澳洲東部、菲律賓
生育地:雨林或河岸林
海拔高:0-1500m
紅椿台灣通常稱為紅楝子,是楝科大喬木,最高可達35公尺,樹幹通直。一回羽狀複葉,小葉對生,全緣或疏鋸齒,葉軸暗紅色。花細小,圓錐花序,腋生。蒴果倒卵形,成熟後開裂成五瓣,種子細小,具薄翅。廣泛分佈印度至澳大利亞,台灣於日治時期引進,美濃雙溪熱帶植物園與恆春熱帶植物園有栽培。不過,關於紅椿的引進,有一段小小的故事。故事開始前要先提三種植物名稱:紅楝子(Toona calantas)、紅椿(Toona ciliata)、菲律賓香椿(Toona sureni)。這三種植物同科、同屬,形態非常相近,甚至連分布地都高度重疊。
故事最早是發生在1896年,本多靜六從日本寄來紅楝子(Toona calantas)的種子,1900年有田、八戶又自印度引進紅楝子(Toona calantas)。1930年代,紅椿(Toona ciliata)也引進了,不過當時也將紅椿稱為紅楝子。台灣自此有兩種紅楝子。而第二種紅楝子——即紅椿,當時所使用的學名是Cedrela toona,跟南美香椿(Cedrela odorata)同屬,或許因此埋下了日後把紅楝子跟南美香椿搞混的原因。我沒有查到紅椿(Toona ciliata)最早是誰引進的,但是最後一筆記錄應該是佐佐木舜一是在1939年7月引進,栽培於美濃雙溪熱帶植物園。根據文獻記載,隔年,也就是1940年7月,美濃雙溪熱帶植物園也栽培了紅楝子(Toona calantas)。
日本離開後,美濃雙溪熱帶植物園一度荒廢,至1950年王國瑞先生首先整理並發表雙溪熱帶植物園的植物名錄。該文中,王國瑞就曾提到,他認為雙溪熱帶植物園中所栽培的紅楝子(Toona calantas)與紅椿(Toona ciliata)是同種植物,但是他將兩筆記錄全部保留。1970年代,張慶恩重新訂正雙溪熱帶植物園的植物名錄,他也認為雙溪熱帶植物園所栽培的紅楝子(Toona calantas)與紅椿(Toona ciliata)是同一種植物,皆是菲律賓香椿(Toona sureni)。
時至今日,台灣許多人將南美香椿(Cedrela odorata)、紅楝子(Toona calantas)、紅椿(Toona ciliata)、菲律賓香椿(Toona sureni)四種植物通通都搞混在一起。常常有人把紅椿(Toona ciliata)稱為菲律賓香椿或南美香椿,或是把菲律賓香椿及南美香椿都稱為紅楝子。近日,我比對了國外幾個線上植物誌,從小苗、葉片、花序、果實的形態來判斷,我覺得,台灣一般所稱的紅楝子,既不是菲律賓香椿(Toona sureni),也不是紅楝子(Toona calantas),當然更不是南美香椿(Cedrela odorata),應該都是紅椿(Toona ciliata)。
紅椿的葉柄是紅色,與南美香椿不同,而果實也比南美香椿或紅楝子(Toona calantas)小一半,比菲律賓香椿略小點。而紅椿的花序下垂,與菲律賓香椿的直立花序也有所不同。以上是簡單區分四種植物的方式。如有錯誤,請大家不吝指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