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Pachyrhizus erosus (L.) Urb.
科名:豆科(Fabaceae or Leguminosae)
原產地:墨西哥、貝里斯、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
生育地:灌叢或落葉林邊緣
海拔高:0-1750m,500-900m最常見
草質藤本,具地下塊根。三出複葉,互生,小葉全緣或不規則粗鋸齒緣。全株被毛。蝶形花淡藍色或淡紫色,旗瓣基部黃綠色,總狀花序腋生。莢果細長。1753年林奈在《植物種志》將它放在扁豆屬,命名為Dolichos erosus。1905年,研究美洲植物的德裔植物學家烏爾班[1],才將它改至豆薯屬。豆薯可食用的部分主要是塊根,其他部位都有毒,特別是豆子含有較多魚藤酮,可以用來毒魚或做成殺蟲劑。有些地方也會使用豆薯的莖和豆子做藥,外敷治療皰疹或當瀉劑。豆薯在墨西哥與中美洲地區也是栽培數千年的蔬菜。西班牙征服中美洲後,將它帶到菲律賓,並逐漸傳到其他地區,大約在十八世紀(乾隆年間)引進台灣。
[1] 德文:Ignaz Urban
更多來自拉丁美洲的懷舊植物請參考胖胖樹2021年新書《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
書籍介紹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363262602/posts/329877918500981/
銷售連結如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4345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