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學名:Ocimum tenuiflorum L.
科名:唇形科(Lamiaceae)
原產地:印度
生育地:不詳
海拔高:低海拔
直立草本或亞灌木、幼枝被細毛。單葉、對生、鋸齒緣。花細小,輪繖花序頂生。堅果細小。適合栽培在熱帶、土壤潮濕的環境。拉丁文學名都是Ocimum tenuiflorum L.,是1753年林奈命名的。網路上有時寫作Ocimum sanctum L.,這個是1767年林奈取的學名,後來植物學家發現Ocimum sanctum和Ocimum tenuiflorum通通都是同一種,所以比較晚發表的Ocimum sanctum視為Ocimum tenuiflorum的同種異名。
聖羅勒原產於印度,直接稱為聖羅勒就好,不用加「印度」。他的梵文तुलसी,轉寫為tulasi。英文稱為holy basil或Tulsi,是印度拿祭祀用的植物,也是阿育吠陀的藥用植物,所以稱為聖羅勒、神羅勒,或是神聖羅勒。不過,聖羅勒大約有七個不同的品種,較常栽培的也有三個。一般泰式料理中使用的打拋就是聖羅勒的一個品種。
泰式料理中有一道名菜打拋豬肉。但是打拋這種香料植物卻不如這道料理著名。打拋二字反而常被誤以為是料理方式或是絞肉。其實打拋指的是聖羅勒。它的泰文是กะเพรา,轉寫成kaphrao。早期直接音譯做打拋。但是台灣過去沒有引進聖羅勒,泰式料理業者只好以九層塔代替。2016年後,台灣栽培越來越普遍,不但東協廣場等東南亞市場或超市能夠買到新鮮的打拋葉,連花市都有打拋的苗販售。
不過打拋跟印度常栽培,大家稱為荼喜或是荷力羅勒的品種有所不同。不但味道不太一樣,連葉片有差異。荼喜的葉身有明顯的寬窄變化,而打拋則前後略等寬。但是跟一般羅勒比起來,不論是荼喜還是打拋,都明顯有很多毛,葉緣鋸齒狀十分明顯,味道很野,可以很容易區別。這裡要特別強調,無論是荼喜還是打拋,植物學上都是同樣的物種,也就是同一種,不同品種。
更多東南亞蔬菜、水果,請參考《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
該書獲得44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2019年Openbook好書獎美好生活書暨2019年第二季OKAPI書籍好設計
購書聯結如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5650
《舌尖上的東協》書籍介紹可參考如下網址,也歡迎多多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189915091039614/posts/233141939022249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