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Wattakaka volubilis (L.f.) Stapf/Dregea volubilis (L.f.) Benth. ex Hook.f./Asclepias volubilis L.f.
科名:夾竹桃科(Apocynaceae)/蘿藦科(Asclepiadaceae)
原產地: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尼泊爾、不丹、中國南部、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尼古巴、安達曼、馬來半島、菲律賓、台灣南部
生育地:河岸林、海岸林、灌叢,藤本
海拔高:500m以下
華他卡藤,中國植物誌稱為南山藤,攀緣性大藤本。單葉、十字對生、全緣,尾狀尖。花冠六裂,黃綠色,繖形花序。蓇葖果對生,形狀如一對牛角。種子扁平,尾端有叢白色長毛。廣泛分布於印度半島、中南華南、中南半島、菲律賓與台灣。台灣野外只有南部有天然分布,但是很罕見。不過近年來有不少地方會栽培供觀賞或作為斑蝶類幼蟲食草。
2020年10月我在中和華新街的菜市場發現販售華他卡藤的葉片。一開始由於沒有枝條、也沒有特殊味道,在現場實在無法判斷是何種植物。幸賴新住民服務大使緬甸籍燕子老師,還有萬利老師協助,得以知道該植物的緬甸文是ဂွေးတောက်ရွက်,念起來發音類似鬼倒院,其中ရွက်意思是葉片,發音類似院,與葉相似。藉由緬甸文,順利查到植物拉丁文學名,才知道這植物原來是台灣也有分布的華他卡藤。其的葉子、嫩芽與花朵,是印度地區喜歡的蔬菜,通常是煮咖哩,據說也有加到沙拉裡面吃。這次透過兩位老師協助,才知道緬甸也會食用這種植物,主要是和魚一起炒或煮湯,據說有苦味。中國雲南稱為苦涼菜或苦菜藤,推測當地也會食用。
華他卡藤是《舌尖上的東協》出版後陸續發現的第四種書上沒有記錄到的東南亞民族植物。這四種植物分別是翅子木、海濱貓尾樹、毛西番蓮、華他卡藤,當中除了毛西番蓮,其他三種都是發現於華新街,我之前也分別介紹過。如果大家有在各地東南亞市集發現什麼特殊植物,歡迎大家跟我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