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Archidendron lucyi F.Muell.

科名:豆科含羞草亞科(Leguminosae/Mimosoideae

原產地:摩鹿加、卡伊群島(Kai Islands)、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所羅門、澳洲昆士蘭東北

生育地:低地雨林林下

海拔高:0-100m

猴耳環是豆科棋子豆屬(頷垂豆屬的小喬木,樹幹通直,高可達20公尺,但一般多在10公尺以下。二回羽狀複葉,,通常由兩片大小一樣的一回羽狀複葉呈二叉狀生長於葉柄頂端。但有時在總葉柄上又會有兩片對生的小葉,有時二叉出去的一回羽狀複葉又不等大。小葉對生或稍對生,全緣或波狀緣,小葉柄跟葉軸交界處有腺點,葉柄基部也有三對腺點。花絲多且細長,白色,疑似繖形花序呈圓錐狀排列,腋生或頂生。莢果成熟時橘紅色,會開裂,環繞成圈,節節分明,於種子處膨大,故名猴耳環。原產於摩鹿加至澳洲東北部的雨林。引進台灣應該有一段時間了,中南部有少數玩家栽培。該屬台灣應該還有引進一種,稱為緬甸臭豆Archidendron pauciflorum),但跟一般食用的巴克豆屬的臭豆Parkia speciosa)不同,型態上很容易分辨。猴耳環葉片的排列方式十分特別,跟之前介紹過的緬甸鐵木Xylia xylocarpa)一樣。
IMG_8978IMG_8980IMG_4048IMG_4049IMG_4056IMG_4055IMG_8976IMG_8985IMG_8986IMG_8982IMG_8988IMG_8987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Senegalia pennata (L.) Maslin/Acacia pennata (L.) Willd.

科名:豆科(Leguminos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孟加拉、中國南部、緬甸、泰國、柬埔寨、柬埔寨、越南、安達曼、尼古巴、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澳洲東北

生育地:海岸林至低海拔森林林緣

海拔高:1000m以下

羽葉金合歡是豆科灌木或木質藤本。二回羽狀複葉,互生,小葉極細小。枝條及葉軸背面都具硬刺。花白色,頭狀花序,叢生於枝條上。莢果。型態與台灣野生的藤相思樹類似,但藤相思樹枝五陵,而臭菜枝條是圓柱狀。嫩葉可食。由於具有濃厚的瓦斯味,又稱為泰國臭菜或瓦斯菜。泰文ชะอม,讀做Cha-om1753年時,林奈在《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書上將它放在含羞草屬,命名為Mimosa pennata廣泛分布於印度、喜馬拉雅山南麓,經東南亞各國至澳洲。引進台灣已相當長的時間,可能是1950年代或1960年代泰緬孤軍帶進台灣。後來經由新住民的推廣,越來越普遍。
IMG_0086036IMG_9031IMG_9030IMG_9022IMG_9029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Mondia whitei (Hook. f.) Skeels

科名:夾竹桃科(Apocynaceae/蘿藦科(Asclepiadaceae

原產地:塞內加爾、甘比亞、幾內亞比索、幾內亞、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奈及利亞、喀麥隆、中非共和國、赤道幾內亞、剛果、薩伊、安哥拉、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尚比亞、馬拉威、莫三鼻克、辛巴威、南非東部、史瓦濟蘭

生育地:潮濕森林、河岸林、沼澤、潮濕疏林,藤本

海拔高:20-1400(2000)m

蒙迪亞藤過去被放在蘿藦科,現在新的分類將蘿藦科併入夾竹桃科。攀緣性大藤本。單葉、十字對生、全緣。花冠五裂,裂片外緣紫紅色、裂片內側黃色,或整個花冠皆為黃色,十分美麗。聚繖花序,腋生。蓇葖果對生。拉丁文屬名是來自祖魯語umondi,種小名是為了紀念一個南非的農夫懷特(A.S. White)。他將蒙迪亞藤寄給南非林業先驅約翰·布朗(John Croumbie Brown),布朗又將標本寄給了非常有名的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道爾頓·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1871年胡克認為他是一個新的屬,而命名為Chlorocodon whiteii1911年美國植物學家斯克爾斯(Homer Collar Skeels)才以蒙迪亞藤為模式種,命名了蒙迪亞藤屬。廣泛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熱帶森林。是用途非常廣泛的植物,葉子可以做蔬菜食用或乾燥磨碎做香料。果實據說在非洲某些地方會食用,但是種子有毒。根會用來調製活力飲料。在非洲的傳統醫學中,根用來治療胃病、刺激食慾、治療疼痛,還有壯陽,就像馬來西亞的東哥阿里Eurycoma longifolia)一樣。被大量採集,因此越來越稀有。本文特別感謝阿草伯提供拍攝並讓我認識這種特別的植物。
IMG_6657IMG_6653IMG_9847IMG_9845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Ficus racemosa L.

科名:桑科(Morace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中國南部、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蘇拉威西、新幾內亞、澳洲

生育地:常綠森林、半落葉林、河岸林、海岸林

海拔高:1500m以下

優曇華又稱聚果榕,桑科榕屬喬木,高可達30公尺,基部具板根。單葉、互生、全緣,托葉早落。隱頭花序總狀排列在小枝上,幹生,被毛。果實圓球狀,成熟時淡紅色。廣泛分布印度至澳洲的熱帶森林。1753年林奈在《植物種志》書中以無花果為榕屬的模式種,並命名了三種佛經中的植物:孟加拉榕、優曇華、菩提樹。台灣最早於1922年由金平亮三先生引進,栽培不多,台北植物園佛經植物區有一巨大植株應該就是金平亮三先生所引進之植株。優曇華音譯自梵文:उडुम्बर,英文拼音為udumbara,即成語「曇華一現」的主角。相傳是三千年才開一次的花,金輪法王出現的前兆。不過,事實上它全年都會開花,只是隱花果總是讓人以為他不會開花,所以被誤會。
  相關資料可參考唐朝《一切經音義》:「烏曇跋羅,梵語花名,舊云優曇波羅花,或云優曇婆羅花。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甜,無花而結子。亦有花而難值,故經中以喻希有者也。」,還有在西元
775年成書的《法華文句記》:「優曇華者。新云鄔曇鉢羅。翻為瑞應。金輪王出大海減少。金輪路現此華乃生。作金輪王之先兆也。」,或是唐代以後的諸佛經。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Tamarindus indica L.

科名:豆科(Leguminosae

原產地:非洲

生育地:灌叢、疏林、河岸林

海拔高:0-1500m

羅望子是豆科喬木,高可達30公尺。一回羽狀複葉,小葉全緣。花淡橘黃色,總狀花序腋生。莢果貌似小狗的排遺,又被戲稱是狗大便。原產於非洲熱帶地區的乾燥森林及疏林,栽培歷史久遠,是1753年林奈在《植物種志》書中發表的眾多植物之一。印度及東南亞地區栽培特別多,是他的主要產區。台灣於1896年引進,較老的公園及校園常可見到巨大的植株,台中公園、大同國小、台中酒廠文創園區便有栽培。台中東協廣場、大賣場常見販售其果實。成熟果假種皮可生食,酸酸甜甜,未熟果也可以直接生食,酸味較熟果更強。東南亞沒有醋,羅望子便成為東南亞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酸味來源。可以煮湯、做咖哩、做沾醬,應用十分廣泛。可高壓、扦插或種子繁殖。栽培容易,對環境適應力強,較乾燥或非常潮濕的環境都可以生長良好。實生小苗較怕冷,要特別注意。成樹耐寒性佳,全台平地皆可存活。不過需要明顯的乾季才會開花,北部地區濕冷,開花結果情況差。
20170727大同國小_620170727大同國小_120170727大同國小_220170727大同國小_320170727大同國小_52013103020171114台中文創園區_320171114台中文創園區_220171114台中文創園區_1201705282017073020171008_22015081120130518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學名:Sesbania grandiflora (L.) Poiret

科名:豆科蝶形花亞科(Leguminosae/Papilionoideae

原產地:印度、緬甸、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新幾內亞、澳洲、菲律賓

生育地:低地沼澤和海岸林

海拔高:0-1000m

大花田菁是豆科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15公尺,枝條無毛。一回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兩面有倒伏性的毛絨。蝶形花白色或紫紅色。總狀花序腋生,下垂。豆莢細長,可達3050公分。它的花比一般的田菁大很多,整朵花約有七八公分長。拉丁文學名的種小名也是大花之意。廣泛分布在亞洲熱帶地區。1910年台灣近代農業教育的先驅,藤根吉春先生率先自新加坡引進大花田菁,作為觀賞花木,偶爾也作為綠肥。由於花可以食用,1990年後新住民廣為栽植。花類似金針花的口感。煎、煮、炒都可以,作法也類似金針花。食用前要將花蕊去掉才沒有苦味。台中東協廣場有販售。雖然大花田菁也挺好吃的,但是我個人偏好上次介紹的爪哇田菁,味道比較甜。
IMG_9735IMG_9732IMG_9731IMG_9803IMG_9837IMG_9804IMG_0239IMG_9047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Sesbania javanica Miq.

科名:豆科(Leguminos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澳洲、菲律賓

生育地:低地沼澤、濕地、水田

海拔高:

爪哇田菁是豆科灌木,高約3公尺。一回羽狀複葉,莖、葉都密被毛。蝶形花橘黃色,旗瓣背面有不規則暗紫褐色細斑點。總狀花序腋生。莢果細長。乍看之下跟常見的綠肥作物田菁很類似,但是它的花比田菁(Sesbania cannabiana)大,較大花田菁(Sesbania grandiflora)小,加上全株毛絨絨的,很容易區分。在傍晚開花,可以食用。應該是近年來高雄地區的新住民所引進,還十分少見。泰文ดอกโสน(意思就是田菁),高棉文ស្នោ。泰國、柬埔寨、寮國都會食用。可以炒豬肉或煎蛋。生吃的話微甜,沒有澀味,炒熟後十分爽口,類似金針花的口感。是我目前吃過的東南亞蔬菜裡面最好吃的。
IMG_9604IMG_9602IMG_9594IMG_9587IMG_9584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學名:Biophytum sensitivum (L.) DC./Biophytum umbraculum Welw.

科名:酢漿草科(Oxalidaceae

原產地:塞內加爾、甘比亞、幾內亞比索、幾內亞、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奈及利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薩伊、安哥拉、尚比亞、衣索比亞、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馬拉威、辛巴威、莫三鼻克、馬達加斯加、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中國南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台灣(嘉義至屏東)

生育地:低至中海拔草地、潮濕遮陰處、森林邊緣

海拔高:0-700(2000) m

羞禮花是酢漿草科的矮小草本,高約1020公分,不分枝。一回羽狀複葉叢生莖頂,小葉全緣。全株被毛。狀似一株小棕櫚,十分可愛。跟含羞草一樣有觸發睡眠運動,只要觸碰葉片,小葉就會合起來。不過,羞禮花反應較慢,葉柄也不會下垂。除了觸碰,夜間葉子也會休眠。花黃色或粉紅色。蒴果會開裂成五芒星狀。藥用植物。廣泛分佈於熱帶非洲至亞洲,台灣原生種花黃色,小葉較寬,粉紅色花的個體則為外來種。台灣原生種於野外十分少見。粉紅色花則普遍歸化於各花園及苗圃。喜歡生長在潮濕的地方。遮陰處植株較高大,明亮處則矮小。1753年林奈先生在其名作《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書中,將羞禮花放在酢漿草屬,命名為Oxalis sensitivasensitiva意思就是敏感的。1824年,藉由觀察植物葉片運動,提出植物具有內在生物時鐘的瑞士植物學家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Augustin Pyramus de Candolle)才以羞禮花為模式種,命名了羞禮花屬。屬名Biophytum的意思是活的草(living herb)。愛爾蘭植物學家奧古斯汀·亨利Augustine Henry——中文名韓爾禮,於1892年至1895年間在台灣南部採集時,便在萬金庄(今屏東萬巒萬金)採集過羞禮花。
20171105_220171105_120171105_320160409_220160409_420160409_520170519IMG_8700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名:Elaeocarpus angustifolius Blume/Elaeocarpus sphaericus (Gaertn.) K. Schum./Elaeocarpus sphaericus (Gaertn.) K. Schum. var. hayatae (Kaneh. & Sasaki) C.E. Chang

科名:杜英科(Elaeocarpaceae

原產地:印度東北、孟加拉、尼泊爾、中國南部、緬甸、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西里伯斯、摩鹿加、小巽他群島、新幾內亞、澳洲、菲律賓、蘭嶼

生育地:原始林

海拔高:0-1700m

球果杜英又稱圓果杜英、印度念珠樹,杜英科喬木,高可達37公尺,基部具板根、幼枝有毛。單葉、互生、葉鋸齒緣,葉柄、葉背都有毛。花白色,下垂狀,總狀花序腋生。核果球型至橢圓球型,藍色。球果杜英是廣布種,從印度至澳洲都有分布。1913金平亮三自新加坡引進一株球果杜英的原種,栽培於台北植物園。蘭嶼的球果杜英因為幼枝、葉柄、葉背都無毛,張慶恩教授發表為變種。變種名hayatae是紀念最重要的日籍植物學家早田文藏(BUNZO HAYATA)先生。因為種子有不規則凹凸,會被用來作為佛珠,所以有印度念珠樹或金剛菩提子之稱。佛經上稱為惡叉聚或惡叉,梵文रुद्राक्ष,轉寫為rudraksa。不過,目前較常使用做為佛珠而且也稱金剛菩提子的植物,應該是種子更大型的Elaeocarpus ganitrusElaeocarpus ganitrus是一般球果杜英的二倍體。所以除了果實跟種子特別大,其他型態幾乎都一樣。科學家發現,球果杜英這類藍色的果實,是為了果實掉落森林後便於大型鳥類蒐集獲取食,協助散播種子。這是果實表皮細胞之細胞膜外及細胞壁內的特殊結構虹光體(iridocome)所造成的光學干涉現象,是屬於結構色,而非色素色,所以製成標本後不會退色。本屬胖胖樹還曾介紹過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和繁花薯豆Elaeocarpus multiflorus)。
20150324_220150324_1S__103792643S__103792644S__103792642IMG_0446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名:Rourea minor (Gaertn.) Leenhouts

科名:牛栓藤科(Connaraceae

原產地:馬達加斯加東部、印度、斯里蘭卡、中國南部、寮國、柬埔寨、越南、澳洲、菲律賓、蘭嶼、綠島、台東三仙台

生育地:森林中,蘭嶼森林中或向陽草坡之灌叢,木質藤本

海拔高:0-9001500m

紅葉藤是牛栓藤科的木質大藤本,一回羽狀複葉,小葉有明顯的尾狀尖。花細小,白色或淡黃色,腋生圓錐花序。蒴果形狀似小辣椒。廣泛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印度至澳洲的熱帶雨林。台灣野外極少見到,僅分布於蘭嶼、綠島,以及台東三仙台。多生於熱帶森林中,或是向陽的灌叢這也是少數以亞洲熱帶雨林為分布中心,以台灣台東為分布北界的植物。在植物地理上有重要的意義。網路上資料也非常少。如果有辨識錯誤還請大家不吝指正。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

科名:瓜科(Cucurbitace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中國南部、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北部、菲律賓、蘭嶼、台灣(南部較多)

生育地:森林內開闊處或林緣,草質藤本

海拔高:0-1000m

木鱉子是瓜科多年生藤本。單葉、互生,三角形、三裂至五裂的掌狀裂葉。單性花,淡黃色,雌雄同株,單生於葉腋,花苞形狀如雙殼綱的貝殼。果實橘紅色,有棘刺狀突起。種子黑褐色,扁平,似鱉甲,故名木鱉子。廣泛分布在印度至澳洲熱帶地區。台灣南部也常見。種子有毒,可以做藥用。原本台灣的原住民就會食用它的嫩芽,還有綠色的未熟果。近幾年,業者從印尼及越南又引進的木鱉子,果實似乎比台灣野外的更大。東協廣場可以買到新鮮果實。東南亞地區會將紅色果肉伴在飯裡煮。我個人沒有吃過,不曉得好不好吃,但是新鮮的果實有微量的毒素,一定要煮過才能食用。因為美國研究木鳖果富含茄紅素、還有很多很多營養素,所以又被稱為天堂果、長壽果什麼的,在台灣活了不知道幾千幾萬年的「雜草」木鱉果突然就大流行了。忍不住想小小吐槽一下,台灣流行過太多所謂的保健食物了諾麗果辣木巴西莓、南非葉、山刺番荔枝、欖仁樹葉,只要又哪一篇報導說吃什麼可以抗癌,或是減肥,很多人就會一窩蜂去栽培、食用。我相信植物本身含有很多營養,而且怕死是人之常情,但是亂吃、吃太多,不見得對身體好。未煮就亂吃守宮木而死亡的案例殷鑑不遠。
2017102220171008_1IMG_6678IMG_9016IMG_9015IMG_6688IMG_6682IMG_6685IMG_9839IMG_9841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Paederia lanuginosa Wall.

科名:茜草科(Rubiaceae

原產地:中國雲南、緬甸、泰國、越南

生育地:疏林或灌叢、荒野、海岸

海拔高:0-1900m

絨毛雞屎藤是茜草科藤本,具分枝,莖暗紫紅色,嫩枝被毛,老枝則無毛。單葉、對生、全緣,葉背暗紅色,葉兩面及葉柄皆被毛。花白色,內部暗紅色,鐘形,聚繖花序頂生或腋生。核果。原產於中國及中南半島,可供藥用,是2017年夏天在東協廣場越南菜攤上看到的蔬菜。越南文是Mơ tam thể,翻譯是夢三,不知為何。網路上食用的資料多半是越南文,似乎可佐法國麵包、沙拉或是乳酪一起食用。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Drynaria speciosa (Blume) Christenh./Photinopteris acuminata (Willd.) C.V. Morton/Aglaomorpha acuminata (Willd.) Hovenkamp/Photinopteris speciosa (Blume) C. Presl

科名: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

原產地:中國雲南(西雙版納)、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蘇拉威西、菲律賓

生育地:潮濕常綠密林中樹幹上或岩石上,著生或岩生

海拔高:低至中海拔

頂育蕨是中大型的著生性蕨類,肉質走莖綠白色,被白粉與紅褐色鱗毛。一回羽狀複葉,葉基部關節處有明顯的蜜腺。營養葉羽片同型,孢子葉末端數對羽片與頂羽片則收縮呈線形。有些植物學家將他放在連珠蕨屬(Aglaomorpha),也有植物學將它獨立成為單種屬。原產於中南半島至印尼,多半著生在熱帶雨林內潮濕的樹幹上或岩石上。台灣有少數蕨類植物玩家栽培。
IMG_4728IMG_4729IMG_6168IMG_6167IMG_6166IMG_6169IMG_61676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Syzygium cumini (L.) Skeels

科名:桃金孃科(Myrtace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中國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

生育地:熱帶潮濕森林至乾燥森林

海拔高:0-12001800m

肯氏蒲桃是桃金孃科大喬木,高可達30公尺。單葉,對生,全緣,新葉紅色。花白色,中心處橘黃色,較細小,聚繖花序腋生。果實橢圓球狀,成熟時紫黑色。由於台灣幾乎都是栽培實生苗的緣故,變異極大,有的好吃,但是更多都是酸味及澀味較重不好吃的種類,台灣很少人採食。廣泛分布於南亞與東南亞,1910年便引進台灣,全台各地普遍栽植。肯氏蒲桃的名字來自他的拉丁文種小名。英文稱為JambolanJambolang,所以台灣早期曾翻譯做堇寶蓮。又因為稱為Jamun2010年後常被種苗商稱為佳孟果。俗名還有非常多,像是閻浮樹、海南蒲桃、印度藍莓等等。另外,中和華新街會販售緬甸拜拜用的植物傲搭杯,其實也是肯氏蒲桃,音譯自緬甸文အောင်သပြေ  ,轉寫為Aung Tha Pyay
20170721水林_120170721水林_220170721水林_320170721水林_420160424水林20160713台中中華路/tmp/phpp5f96R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Syzygium jambos (L.) Alston

科名:桃金孃科(Myrtaceae

原產地:東南亞,馬來西亞為中心

生育地:潮濕森林或季風林

海拔高:0-1200m

蒲桃又稱香果,桃金孃科喬木,單葉,對生,全緣,新葉紅色。花白色,花絲細長,聚繖花序頂生。果實鐘形,略似蓮霧,成熟時米白色或淡橘黃色。原產於東南亞,以馬來西亞為分佈中心。台灣大概是明鄭時期引進。全台各地普遍栽植。由周鍾瑄主編,1717年(清康熙56年)完成之《諸羅縣志 卷十》台灣的物產曾提到:「菩提果:俗名香果。「海物異名記」:『花如冠蕤,葉似冬青,實似枇杷。出自西城,故名』。香埒於檨,而甘美不及。」1774年(清乾隆39年)所刊行,由臺灣府知府余文儀修纂之《續修台灣府志 卷十八》:「香果,花有須無瓣,其色白;其實中空,狀如蠟丸。孫元衡詩云:『但有繁須開爛熳,曾無輕片見摧殘;海天春色誰拘管?封奏東皇蠟一丸』「赤嵌集」。」可見香果在台灣栽培歷史想當久遠。但是口感不及蓮霧而漸漸式微。
20150307嘉義竹崎20160520太平蝙蝠洞_220160520太平蝙蝠洞_1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