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熱帶果樹 (154)
- Jan 05 Sun 2014 21:18
七種麵包樹屬( Artocarpus )的小苗
- Dec 28 Sat 2013 21:47
山陀兒/金錢果/大王果/山道楝/山都兒
學名:Sandoricum koetjape Merr./ Sandoricum indicum Cav.
科名:楝科(Meliaceae)
原產地: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摩鹿加、新幾內亞、菲律賓
生育地:原始雨林、次生林、海岸林、沼澤林、巽他荒原森林(keranga)
海拔高:0-900(1200)m
山陀兒是大喬木,高可達50公尺,胸高直徑逾100公分,板根高三公尺。三出複葉,互生,小葉全緣、尾狀。嫩芽、葉柄、幼枝有毛。花十分細小,圓錐狀聚繖花序腋生。漿果,落地後會微微開裂。在台灣,果實約七八月成熟。淡黃色的果實形狀如包子,果皮厚。切開後果肉白色,有五瓣,形狀及口感與山竹(Garcinia mangostana)相似。具有淡淡香氣,滋味酸酸甜甜,甚是好吃。只是果肉極少,較為可惜。廣泛分布在東南亞低地森林。除了野生,也常被栽培。1768年荷蘭植物學家尼可拉斯·勞倫斯·伯曼(Nicolaas Laurens Burman)首次命名,將它放在楝屬(Melia),命名為Melia koetjape。1789年,西班牙植物學家安東尼奧·何塞·卡瓦尼列(Antonio José Cavanilles)應該是參考了1702年就逝世,堪稱史上無敵霹靂悲慘的德國植物學家格奧爾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f)的大作《安汶島植物》(Herbarium Amboinense),以山陀兒為模式種,依印尼語santul命名了山陀兒屬。並將山陀兒命名為Sandoricum indicum。1912年,專門研究亞太地區植物的美國植物學家埃爾默·德魯·美林(Elmer Drew Merrill)將山陀兒學名修正為Sandoricum koetjape。1918年,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園藝試驗場嘉義支場(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前身)設立,並於隔年,1919年自新加坡引進山陀兒。名字由英文santol直接音譯而來,也稱作山道楝或山都兒。大約2000年後,有苗木商改稱它為金錢果或大王果。馬來文跟印尼文稱之為santul,泰文是สะท้อน,轉寫成sathon。發音都類似。它跟之前介紹過的蘭撒果(Lansium parasiticum)都是楝科的果樹,種子即採即撥,發芽率相當高。沒有重演化現象,第一片葉子不是單葉。台灣中南部公園及校園偶有栽培,花市偶見苗木。胖胖樹在台中中興大學、南平公園、高雄大坪頂熱帶植物園、屏東科技大學見過大樹。
- Dec 24 Tue 2013 23:13
蘭嶼木薑子/川上氏木薑子/才膿子/Engkala
學名:Litsea garciae Vidal
科名:樟科(Lauraceae)
原產地: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蘇拉威西、菲律賓、蘭嶼
生育地:熱帶雨林
海拔高:200m以下
蘭嶼木薑子是小喬木,高可達26公尺。主幹通直,基部具板根。單葉、互生、全緣,常集中在枝條末端,長度可逾50公分。單性花、雌雄異株,偶爾可見兩性花。聚繖花序總狀排列,幹生。果實為核果,扁球形,成熟實為淡紅色至桃紅色。
初次於台大植物標本館的溫室見到蘭嶼木薑子,便被它不同於一般樟科植物的巨大的葉片所吸引。蘭嶼木薑子的幼樹或下層的葉子長可達50公分,樹冠上層的葉子也有至少20公分。乍看還以為是常見的玉蘭花。此外,蘭嶼木薑子是幹生花,也跟台灣其他本土樟科植物很不一樣。果實紅色,種子大如栗。幼苗耐陰,發芽時子葉不出土,第一片真葉展開便高15至25公分,莖粗如筷。與腰果楠(Dehaasia incrassata)及三蕊楠(Endiandra coriacea)堪稱台灣樟科植物中的三大奇樹。蘭嶼木薑子的果實可食,是婆羅洲當地市場常見的野果,稱之為Engkala,當地客家話則稱之才膿子。據說口感似同科的酪梨。不過胖胖樹不知正確食用方式須先泡熱水,只嚐到果皮的味道似薑,難怪稱為木薑子。蘭嶼木薑子在台灣僅分布於蘭嶼,主要生長在紅頭山海拔100至200公尺的溪谷。日治時代曾命名為Litsea kawakamii Hayata,所以又稱為川上氏木薑子。部分文獻記載,蘭嶼木薑子是菲律賓與蘭嶼共同特有植物。但是馬來地區也多有野生。除了台大植物標本館溫室之外,胖胖樹在台北植物園荷花池畔,仁愛路二段65巷文光公園,台中科博館植物園蘭嶼區、台中中興大學森林系館中庭、彰化歡喜園等地見過蘭嶼木薑子。北部雖然也會開花結果,但結實率似乎較差。
- Jul 27 Sat 2013 22:35
瓣立婁林果/瓣立羅林果/瓣立樓林果/霹靂果/牛奶釋迦
學名:Annona mucosa Jacq./Rollinia mucosa (Jacq.) Baill./Rollinia deliciosa Saff.
科名:番荔枝科(Annonaceae)
原產地:墨西哥至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蓋亞那、委內瑞拉、巴西、厄瓜多、秘魯、西印度
生育地:森林中
海拔高:1000m以下
婁林果或稱羅林果,花市則常稱之為霹靂果或牛奶釋迦。番荔枝科小喬木,高可達15公尺。單葉、互生,全緣,葉片巨大,葉脈明顯在表面凹下。幹生花,花的型態非常特殊,所以也有學者主張獨立成婁林果屬(Rollinia)。果實表面有軟棘,乍看像是個流星錘,成熟時黃色。廣泛分布在中南美洲低地熱帶森林,中南部略有栽培。果實可鮮食,果肉牛奶白色,有淡淡的甜味。可用種子繁殖。栽培容易,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冬天會停止生長,末梢容易凍傷而枯萎。中南部較適合栽培。
- Jul 01 Mon 2013 22:03
紅花榴槤/紅肉榴槤/古泰榴槤/美拉榴槤(Merah)
- Jun 05 Wed 2013 23:12
紅毛丹/韶子/毛荔枝
學名(Scientific name):Nephelium lappaceum L.
科名(Family):無患子科(Sapindaceae)
原產地(Distribution):泰國(Thailand)、馬來西亞(Malaysia)、蘇門答臘(Sumatra)、爪哇(Java)、婆羅洲(Borneo)
生育地(Habitat):熱帶低地潮濕森林(canopy tree in lowlandtropicalmoist forests)
海拔高(Altitude):0-500m
紅毛丹跟蜜莓一樣是無患子科的熱帶果樹。常綠喬木,高可達30公尺餘。是低地熱帶雨林樹冠層的樹種。一回羽狀複葉,嫩葉紅色。小羽片4到8片, 互生,全緣。單性花,雌雄同株或異株。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核果,橢圓形或卵形。外果皮有肉質軟刺。內果皮白色半透明,似荔枝。內含種子一枚。外果皮紅色、粉紅色,或黃色,肉質刺基部紅色,末端帶點綠色。另外有兩品種,果皮及肉質刺皆為黃色的黃毛丹,以及果皮紅色而肉質刺綠色的綠毛丹。紅毛丹約於1920年代引進台灣,已數十年之久,植株形態跟果食風味皆類似荔枝,對國人而言應該不陌生。只是各地培育的多半是實生苗,品質差異大。甜度未若荔枝,果肉又容易黏在種子上。所以栽培不普遍,市場上也不常見。喜歡溫暖,降雨量平均的環境。中南部較適合栽植。
- May 20 Mon 2013 00:08
烏龜榴槤/庫拉榴槤
學名:Durio testudinarum Becc.
科名:木棉科(Bombacaceae)或併入錦葵科(Malvaceae)
原產地:婆羅洲
生育地:低地熱帶雨林
海拔高:700m以下
烏龜榴槤英文就叫做Tortoise Durian或Turtle Durian,馬來西亞稱之為Kura-Kura,意思亦為烏龜,音譯成庫拉榴槤。英文Durian並不是專指我們一般在台灣吃到的普通榴槤(D. zibethinus),另外還包含D. dulcis、D. grandiflorus、D. graveolens、D. kutejensis、D. lowianus、D. macrantha、D. oxleyanus,以及烏龜榴槤(D. testudinarum)。烏龜榴槤是其中較稀有的種類,只分布在婆羅洲的低地龍腦香(Dipterocarp)雨林。烏龜榴槤比較小型,除了果實跟種子小,成樹也不如其他種類高大,不會成為雨林的突出樹。就胖胖樹目前對烏龜榴槤的觀察,烏龜榴槤葉子較普通榴槤(D. zibethinus)細長,尾狀葉尖更長,葉脈較不明顯。而且葉片有睡眠運動,夜晚會明顯下垂。栽培方式同普通榴槤。
- May 04 Sat 2013 11:07
肯拜橄欖
學名:Dacryodes rostrata (Blume) H.J. Lam
科名:橄欖科(Burseraceae)
原產地:泰國、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西理伯斯、菲律賓
生育地:原始龍腦香林
海拔高:0-700(900)m
第一次介紹橄欖科,該科最有名得的應該就是我們常食用的橄欖(Canarium album)。橄欖科約有18屬5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喬木或灌木。肯拜橄欖是胖胖樹自己取的名字,主要音譯自東南亞地區對他的俗稱Kembayau——不過Kembayau在東南亞地區包括兩種以上的不同種橄欖。肯拜橄欖是高可達25公 尺的喬木,一回羽狀複葉,葉尖尾狀,嫩葉紅色。廣泛分布在東南亞低地熱帶雨林,果實可食用。他是胖胖樹種過那麼多子葉會出土(有些植物子葉不出土)的植物裡面,子葉相對特別的的種類。呈星芒型,十分美麗。熱帶樹種,種子需即採即撥。發芽率高,但小苗易受感染夭折。幼苗怕冷,需注意。
- Jan 28 Mon 2013 13:20
蜜莓
學名:Melicoccus bijugatus Jacq.
科名:無患子科(Sapindaceae)
原產地: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西
生育地:熱帶潮濕森林
海拔高:0-1000m
蜜莓是常綠大喬木,高可達25公尺。一回羽狀複葉,羽片兩對、對生,葉柄有翼。單性花或雜性花,雌雄異株或同株。果實有圓形或長橢圓形。成熟時果皮綠色,果肉橙色,是知名果樹。他原產於南美洲北部的熱帶雨林,或是熱帶雨林跟熱帶乾燥森林的過度森林,較不耐旱,也怕冷。1970年代引進台灣。栽培方式類似龍眼或荔枝,幼苗需遮陰。
- Jan 17 Thu 2013 21:45
加蘭伊/絨毛羅望子/黑羅望子/印度摘亞木
學名:Dialium indum L.
科名:豆科蘇木亞科(Leguminosae/Caesalpinioideae)
原產地:泰國、馬來西亞、蘇門達臘、爪哇、婆羅洲
生育地:原始龍腦香森林、河岸森林、山地森林
海拔高:0-1200m
加蘭伊是蘇木亞科的超大喬木,高可逾40公尺,有巨大板根,是熱帶雨林冠層樹種。一回羽狀複葉,羽葉全緣、尾狀。該屬約有10種,果實幾乎都可以食用。不過他的果實跟一般豆科的果實給人的印象不同。不是豆莢的樣子,黑黑圓圓的反倒像是葡萄。馬來西亞稱其Keranji,加蘭伊是音譯。一個果實一個種子。吃起來滋味據說像羅望子。英文稱之為velvet tamarind,就是絨毛羅望子的意思,至於黑羅望子之名則來自其黑色果莢。該屬木材堅硬,中國木材商稱之為摘亞木。把本種稱為印度摘亞木,應該是種小名造成的誤解。種小名意思是來自東印度群島,也就是現在的印尼,而非印度。他在東南亞還算是知名果樹,市場上買的到。不過在野外,加蘭伊的原生地被破壞,野生植株日漸稀少。小苗狀似蝶形花亞科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極度耐陰,生長緩慢,台灣零星有人栽培。
- Jan 10 Thu 2013 00:34
纖細黃葉樹
學名:Xanthophyllum amoenum Chodat
科名:遠志科(Polygalaceae)
原產地: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
生育地:原始龍腦香林、紅樹林、泥炭沼澤或山地森林
海拔高:0-1500m
纖細黃葉樹是遠志科大喬木。遠志科約17屬近千種。分布在全球熱帶至溫帶,台灣有三屬七種。該科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喬木及藤本。黃葉樹屬約60種, 分布在印度至澳洲的熱帶地區,台灣並沒有該屬分布。纖細黃葉樹是胖胖樹依學名及型態自己取的名字,他在原生地可以長成三十多公尺高的大樹。葉卵形或橢圓形,互生,尾狀,嫩葉紅色。果實球型,成熟時黃色至橘色,可食用,也可入藥治療頭痛,果皮可做肥皂。種子即採即播,幼樹耐陰性極佳。
- Jan 02 Wed 2013 00:26
光瓜栗/馬拉巴栗/美國花生/發財樹/Saba Nut
學名:Pachira glabra Pasq.
科名:錦葵科(Malvaceae)木棉亞科(Bombacoideae)
原產地:巴西東南
生育地:大西洋低地雨林或半落葉林
海拔高:低海拔
馬拉巴栗是小喬木,高可達18公尺,樹幹通直,枝條輪生於主幹上。掌狀複葉,互生,小葉全緣。花綠白色,五瓣,單生,腋生。蒴果,果皮光滑,種子不規則形,可食。小苗發芽有重演化現象,會先長出單葉,然後三出葉,最後才是掌狀複葉。原生於巴西大西洋雨林,1931年5月貴島豐智自夏威夷首次引進,1938年12月佐佐木舜一也曾自南洋引進。屬名據說來自蓋亞那語,種小名意思是光滑的。過去很長的時間都誤以為他是中南美洲廣泛分布的水瓜栗(Pachira aquatica),又以其英文名Malabar chestnut音譯為馬拉巴栗,又因為引進時使用的是水瓜栗(Pachira aquatica)的異名Pachira macrocarpa,所以早期也稱為大果木棉。後來發現水瓜栗花絲紅色,果實被紅棕色毛,與台灣普遍栽培的光瓜栗明顯不同。台灣俗稱美國花生或發財樹,是常見的觀賞植物。雖原產南美洲,但是卻為台灣賺近不少外匯,稱發財樹真是實至名歸。雖然栽培容易,但是太乾或太冷仍會有落葉的現象。一般都用種子繁殖,栽培容易,十分耐陰,可長期放在室內供觀賞。
- Dec 26 Wed 2012 01:17
黃金果/黃晶果/加蜜蛋黃果/黃星蘋果/雅美果/亞美果
學名:Pouteria caimito (Ruiz & Pav.) Radlk.
科名:山欖科(Sapotaceae)
原產地: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圭亞那、巴西、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
生育地:熱帶雨林
海拔高:0-600m
黃金果或稱加蜜蛋黃果、黃星蘋果,中國及新加坡則稱之為黃晶果。台灣最早於1987自新加坡引進栽培。黃金果跟蛋黃果同屬的常綠喬木,原產於亞馬遜河上游熱帶雨林。葉長橢圓形,波狀緣,表面光滑。新葉淡綠色,老葉深綠色。果實成熟轉金黃色,故名。果實美觀、甜度高、口感佳,但目前市面上仍不多見。繁殖容易,種子即採即撥,發芽率高,約三年即可開花結果。喜歡高溫多濕的環境,中南部栽培容易。幼苗不耐寒,需特別留意。
- Oct 07 Sun 2012 22:25
第倫桃/五椏果/五桠果
學名:Dillenia indica L.
科名:第倫桃科(Dilleniace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中國雲南、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
生育地:河岸或溪谷雨林
海拔高:0-1100m
第倫桃是第倫桃科喬木,高可達30公尺,樹幹通直,植株具板根。單葉,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鋸齒緣,葉脈於表面凹下、背面壟起。花白色、五瓣,單生於葉腋。果實由花萼生成,大如饅頭,甚堅硬。常見的景觀植物,自然分布於東南亞地區。多半生長在河岸或溪谷兩側的潮濕森林內。最早於1901自夏威夷印進台灣,1910年藤根吉春再次從新加坡引進,1938年1月佐佐木舜一則從南洋帶回,栽培於美濃雙溪熱帶樹木園。拉丁文學名是1753年林奈在《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書中發表。第倫桃落葉跟其他熱帶植物一樣,是一種換葉的行為。所以全數的葉子會幾天內掉光,然後馬上長新葉。栽培容易,不過果實內充滿黏液,種子處理非常麻煩。發芽時間也較長。
- Sep 22 Sat 2012 11:52
蛋黃果
學名:Pouteria campechiana (Kunth) Baehni
科名:山欖科(Sapotaceae)
原產地:中美洲
生育地:熱帶潮濕森林、石灰岩森林
海拔高:0-800(1400)m
胖胖樹栽種很多山欖科的果樹,可是今天才赫然發現我從來沒有介紹過山欖科。山欖科全世界約有65屬,800多種,主要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幾乎都是常綠喬木或灌木,大部分具有乳汁。在台灣只有兩屬三種,野外並不常見。不過其中一種,大葉山欖(Palaquium formosanum)倒是公園及校園常見的樹種。
山欖科有很多好吃的果樹,本次介紹台灣於1929年便引進的蛋黃果。蛋黃果之名乃因其口感如蛋黃,但也因為口感不佳所以不受歡迎。台灣一般俗稱蛋黃果為仙桃,後來又有一種果實較圓,水分較多的品種俗稱壽桃,胖胖樹推測是改良品種。一般來說,蛋黃果是10多公尺高的小喬木,但在中美洲熱帶雨林裡的野生植株也可長成大板根巨大的大喬木。不過胖胖樹家裡的一株蛋黃果,呈現龜速生長,2006年栽培至今還沒有一公尺高。
- May 30 Wed 2012 00:32
黑柿/巧克力布丁果
學名:Diospyros digyna Jacq.
科名:柿樹科(Ebenaceae)
原產地:墨西哥南部至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
生育地:低地河岸森林
海拔高:0-600
黑柿於1970年代引進台灣。因為果肉後熟後呈黑褐色而得名。又因為果肉軟,且據說有巧克力的香味,所以又稱為巧克力布丁果。黑柿是中美洲的常綠大喬木,樹幹通直。葉革質,全緣,長橢圓形,互生。花小,白色。雌雄異株。其耐寒性強,冬天會稍落葉。台灣平地皆可栽植。台中高農校內、竹山下坪熱帶樹木園、嘉義大學校內皆可見。
- May 18 Fri 2012 18:52
單貝果/tampoi/白單貝果/黃單貝果
學名:Baccaurea macrocarpa (Miq.) Müll. Arg.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
原產地:蘇門達臘、婆羅洲
生育地:龍腦香混合森林、泥炭沼澤林、亞山地森林
海拔高:1000m以下
單貝果是大戟科小喬木,高可達29公尺。單葉、互生,尾狀。幹生花,雌雄異株。果實大如雞蛋,應該是這屬中最大型的。果肉約四瓣,有黃有白,可食。單貝果跟上次介紹的木奶果(Baccaurea ramiflora)同屬,不過長得不太一樣,葉子比較圓、比較厚,顏色也比較深。英文叫做tampoi,中文直譯而來。據說果實很好吃。單貝果生長在低地熱帶雨林,比木奶果怕冷許多,也比榴槤跟榴槤蜜更怕冷,喜歡避風、遮陰與高空氣濕度,栽培不易。
- Apr 25 Wed 2012 13:35
木奶果/酸蘭薩果/三仙果
學名:Baccaurea ramiflora Lour.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
原產地:印度、不丹、尼泊爾、中國南部、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半島、安達曼、尼古巴
生育地:常綠原始雨林
海拔高:50-1700m
木奶果是大戟科喬木,高可達20公尺。單葉、互生、全緣或不明顯鋸齒緣,葉尖尾狀,具托葉。單性花,雌雄異株,總狀花序幹生,果皮有黃色或紅色。木奶果又稱酸蘭薩果,果實外觀些許類似,不過他跟蘭薩果(Lansium parasiticum)一點關係也沒有。木奶果是單葉,單性花;蘭薩果是楝科,一回羽狀複葉,兩性花。喜歡種熱帶果樹的人不見得會種木奶果,因為他真的很酸。不過對胖胖樹來說,他全身上下散發雨林的氣息。大大的葉子,尾狀葉尖,幹生花。不種不可。木奶果分布廣泛,可耐短暫低溫,台灣可以順利度冬,幼苗需要遮陰。
- Feb 01 Wed 2012 13:23
龍貢、蘭撒和度古怎麼區分
- Sep 22 Thu 2011 23:12
榴槤蜜/Cempedak
學名:Artocarpus integer (Thunb.) Merr.
科名:桑科(Moraceae)
原產地:馬來半島、印尼、新幾內亞
生育地:次生林或低地原始熱帶雨林
海拔高:500m以下
榴槤蜜是桑科大喬木,高可達33公尺。單葉、互生,先端尾狀尖,葉子及嫩枝被粗毛。幼樹葉先端常裂成三出狀。單性花,雌雄同株,幹生。聚合果可食。果肉黃色至橙色。榴槤蜜型態跟同屬的波蘿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很像,不論是植株或是果實,所以又有人稱之為小波羅蜜。他是東南亞知名果樹,果肉有類似榴槤(Durio zibethinus)的香氣與口感,故台灣取名為榴槤蜜。再此特別強調,榴槤蜜是麵包樹屬的一個獨立的種,絕對不是榴槤嫁接波羅蜜或是波羅蜜嫁接在榴槤上。榴槤是木棉科,波羅蜜是桑科,不同的科是絕對不可能嫁接成功的。榴槤蜜全株被粗毛,葉面無光澤,果皮平滑,果實小;而波羅蜜光滑無毛,葉面有光澤,果皮有尖凸,果實巨大。可藉此區分二者。但是,榴槤蜜比波蘿蜜難搞得多,因為他非常怕冷。google榴槤蜜大概會有幾萬篇文章跳出來說他有多好吃,應該要如何嫁接在波羅蜜上。但是胖胖樹一向喜歡自然培育法,而且我並不十分在乎他會不會長出好吃的果實,所以我偏好種榴槤蜜的實生苗。只要育苗的量夠大,就會有幾棵不怕冷的活下來。因為來自低地熱帶雨林,育苗使用一般的泥土即可。市售培養土會造成肥傷,切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