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Curcuma longa L./Curcurma domestica Valeton

科名:薑科(Zingiberaceae

原產地:可能是中國南部、東南亞

生育地:不詳

海拔高:0-2000m

薑黃是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可逾一公尺。塊莖圓柱狀。單葉、互生、全緣,基部鞘狀,直接生於塊莖之上。秋天開花,穗狀花序直立,基部苞片綠色,末梢苞片白色,先端紫紅色。蒴果球形。1753年林奈在《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書中發表。屬名是來字梵文कुङ्कुम,轉寫為kunkuma,佛經中音譯為茶矩磨。不過,這裡是林奈弄錯了。因為茶矩磨指的是番紅花,而不是薑黃。薑黃的梵文是हरिद्रा,轉寫為haridra,在佛經中稱為呵梨陀。薑黃暨是藥用植物,也是咖哩中十分重要的香料。咖哩的黃色即是塊莖的顏色。台灣的栽培歷史久遠,大約1800年從花南引進。台灣所稱的秋薑黃,即是本種,秋天開花。春薑黃是鬱金(Curcuma aromatica),紫薑黃是莪朮Curcuma zedoaria)。三種是完全不同的植物,花期、花的顏色、塊莖的顏色、葉片形態也都不同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Cymbopogon citratus (DC.) Stapf

科名:禾本科(Poaceae

原產地:可能是斯里蘭卡或馬來西亞

生育地:草地

海拔高:低海拔

香茅是多年生草本,高可達2公尺。莖桿直立、叢生。葉細長,可達一公尺。圓錐花序。台灣栽培鮮少開花。最早於1911年引進,1950年代大量生產香茅精油,產量一度位居世界第一,主要栽培於新竹、苗栗、台中及花東縱谷。而台灣也因為曾大量栽培香茅,端午節掛香蒲跟艾草的習俗,幾乎都變成了掛香茅跟艾草。不過,香茅種類很多,一般做香料的香茅是檸檬香茅,有類似檸檬的香氣,可以煮湯或生吃,東南亞料理中萬用的香料。
IMG_721120170528IMG_5788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Phyllanthus acidus (L.) Skeels

科名:葉下珠科(Phyllanth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

原產地:巴西東北

生育地:熱帶潮濕地區

海拔高:1800m以下

西印度醋栗是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9公尺。單葉、互生、全緣。單性花、雌雄同株,花小,黃綠色至暗紅色,穗狀花序簇生於樹幹上或葉腋。核果扁球形,有六到八淺稜,成熟時黃色。油柑Phyllanthus acidus同科同屬,果實滋味也類似,略帶酸澀,適合醃製過後食用。1925年引進台灣,中南部略有栽培,多半是當作趣味果樹或觀果植物。
IMG_2435IMG_2436IMG_2439IMG_2429IMG_2441IMG_4991  IMG_745220180608_2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Semnostachya menglaensis H. P. Tsui

科名:爵床科(Acanthaceae

原產地:中國雲南勐臘

生育地:林邊草地

海拔高:不詳

糯米香是直立草本或亞灌木、全株被毛,並具有糯米香氣。單葉、對生、全緣,兩片葉子常不等大。花細小,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蒴果圓柱狀。雲南西雙版納特有的植物,可做藥用,或加入普洱茶中增添香氣。據說有微量毒素,不可食用過量。目前僅知信國社區有少量栽培。
/tmp/phpPgGgLA/tmp/phpdGhlFi/tmp/phpKaFpvwIMG_2423IMG_2424IMG_6690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Ficus subpisocarpa Gagnep./Ficus superba (Miq.) Miq. var. japonica Miq.

科名:桑科(Moraceae

原產地:中國南部、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摩鹿加、菲律賓、台灣、琉球

生育地:潮濕森林、季風林

海拔高:0-1400m

著生喬木,高可達25公尺。常著生在大樹上或牆角,氣生根會包覆並絞殺其他大樹。單葉,互生,全緣,嫩葉紅色。托葉米白色,早落。隱頭花序單生或叢生於葉腋或幹生於無葉的大枝條。果實球形。廣泛分布在亞洲熱帶地區,台灣平地十分常見。白色托葉在吐新芽的時候會大量落下,通常是托葉跟嫩葉一起醃製後食用,稱為雙胞菜。干城五村與信國社區有栽培供自家食用。忠貞市場上見過醃製過雙胞菜。
IMG_1207IMG_120920181001_220181001_1IMG_5652IMG_5653IMG_5654IMG_7506IMG_7507IMG_8863IMG_8960IMG_8963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Solanum torvum Sw.

科名:茄科(Solanaceae

原產地:中美洲、西印度、哥倫比亞、巴西

生育地:林間孔隙、灌叢

海拔高:0-1600m

萬桃花又稱水茄,茄科灌木,莖上有刺。單葉、近對生,波狀緣或深裂。小枝、葉柄、葉兩面、花梗皆被星狀毛。花白色,聚繖花序腋生。果實為漿果。原產熱帶美洲,現已廣泛歸化全台灣低海拔。一般東南亞市場所稱的鈕扣茄即萬桃花,未熟果是煮綠咖哩時必加入的蔬菜。台灣的泰式料理往往用豌豆(Pisum sativum)取代。各地販售東南亞蔬菜的攤子或雜貨店皆可見到。
IMG_6368IMG_3237IMG_3233IMG_3235IMG_4997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丁學名:Allium hookeri Thwaites

科名:石蒜科(Amaryllidaceae

原產地:印度、斯里蘭卡、不丹、中國南部、緬甸

生育地:濕潤林下、林緣

海拔高:1400-4200m

寬葉韭是草本,葉基生,細長。花白色,繖形花序球狀,花莖圓柱狀,側生。蒴果。目前資料看來,台灣最早栽培撇菜根的地方是清境農場。從飲食習慣推測,應該是居住在清境的泰緬孤軍所引進。在台灣只會開花,所結種子都是空包彈,僅能以分株繁殖。花莖與嫩葉皆如同韭菜一般可以食用,但是必須種在中高海拔地區,經濟價值不如韭菜。除了花葉,其根部肥大,又富含韭菜的香氣,是中國西南方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蔬菜,稱之為撇菜根。目前僅知清境農場、忠貞市場與華新街有販售,花與根皆有。通常是跟黃飯或酸肉一起食用。
20181021_2/tmp/phpvOwpE4/tmp/phpyIXhDW20190212_220181214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Feb 08 Fri 2019 13:37
  • 辣木

學名:Moringa oleifera Lam.

科名:辣木科(Moringaceae

原產地:印度半島

生育地:乾燥疏林至潮濕常綠森林

海拔高:0-1000m

辣木是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2公尺。三至四回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全緣。花白色,花瓣反卷,圓錐花序腋生。蒴果細長,下垂如豆莢,表面有三稜,橫切面三角形。種子三稜,稜的邊緣有半透明薄翼。辣木全株有奇特辛辣味,嫩葉與未熟果富含蛋白質,營養豐富,可以做蔬菜。是一種幾乎全株都可以吃的植物,也可以供藥用,加工做保健食品。不過有微毒,不宜大量食用。台灣於1930年代引進,大約於1990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初期,曾流行過一陣子。
IMG_7489IMG_7484IMG_7496IMG_7483IMG_7528IMG_7530IMG_7531IMG_7532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

原產地:南美洲

生育地:人類馴化栽培

海拔高:0-1700m

樹薯是大戟科灌木,高約3公尺。單葉,互生,掌狀裂。單性花,雌雄同株,總狀花序腋生。蒴果橢圓球狀。樹薯具有可儲存養分的地下塊根,是熱帶地區重要的澱粉來緣。1902年日本人引進台灣並推廣。不過,樹薯全株有毒,尤其是新鮮的塊根氫氰酸含量特別高,千萬不可生食,嚴重會導致死亡。除了塊根,樹薯的葉也可以食用,華新街、忠貞市場皆有販售,信國社區有栽培葉用樹薯,而台灣的印尼自助餐店多半也都有樹薯葉這道菜。
/tmp/phpYAlSQSIMG_2488IMG_2489IMG_8846IMG_7563IMG_7570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Foeniculum vulgare Mill.

科名:繖形科(Apiaceae

原產地:地中海

生育地:草地

海拔高:平地

茴香是繖形科草本,莖基部膨大。葉互生,三到四回羽狀裂,裂片細絲狀。花細小,黃色,複聚繖花序頂生。離果。自古就是廣泛使用的香料植物,台灣各地普遍栽培。不過一般都是食用葉片或莖,目前只知道忠貞市場等少數地方可以見到茴香根。它有雲南人參的美稱,煮排骨湯、燉豬腳或清炒皆可。生的茴香根有淡淡的茴香味道,煮熟以後卻有淡淡的人參味,十分特殊。根的外層可食,內層木質化十分堅硬。大約需燉煮二到三小時,外層軟化後才比較好吃喔
IMG_9166IMG_1017IMG_7574IMG_7885IMG_7888IMG_7966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名: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Rupr. ex Maxim.) Maxim.

科名:五加科(Araliaceae

原產地:中國、韓國、日本、西伯利亞

生育地:森林或灌叢

海拔高:2000m以下

苦簽簽是灌木,高可達6公尺,全株具刺。掌狀複葉,互生,小葉五片,細鋸齒緣。繖形花序,腋生。果實球形,成熟黑色。華新街與忠貞市場會販售這種蔬菜,它就是知名藥用植物刺五加,常做成茶包,類保健食品。嫩葉及嫩芽有苦味,可以炒、煮湯或是做咖哩,泰國蘭納菜系甚至直接拌辛香料生吃。泰國的網站上常把學名寫成Eleutherococcus trifoliatus——這其實是三葉五加的學名。可能是因為三葉五加是泰國原生植物,而刺五加是引進種,於是把兩種相似的植物搞混了。其實兩種植物葉子的質感差異很大,形狀也不同,很容易區分。
IMG_0497IMG_0500IMG_0503IMG_1125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Swietenia mahagoni (L.) Jacq.

科名:楝科(Meliaceae

原產地:佛羅里達南部、巴哈馬、古巴、海地、多明尼加、牙買加、荷屬安地列斯

生育地:潮濕森林

海拔高:100-500m

小葉桃花心木是楝科喬木,高可達30公尺,一回羽狀複葉,嫩葉紅色。花小型,綠白色,圓錐狀聚繖花序。蒴果木質,五裂,種子具長翅。原產於西印度群島。台灣各地偶見,栽培不如大葉桃花心木普遍,不過葉子大小差異十分明顯,可以輕易區別。
20180411忠明高中_2IMG_808120171126興大_620171126興大_520171126興大_2/tmp/phpw17yfu20180523_120180523_320180523_420180523_620140409_220150514_1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Azadirachta indica A.Juss.

科名:楝科(Meliaceae

原產地: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孟加拉、緬甸

生育地:常綠低地森林

海拔高:800m以下

印度楝是大喬木,高可達40公尺,一般多在20公尺左右。一回羽狀複葉,互生,小葉鋸齒緣。花細小,白色,圓錐狀聚繖花序,腋生,下垂。果實為核果,橢圓球狀。是非常多用途的植物,自古就是印度阿育吠陀的藥用植物。嫩葉跟果實可以做菜,不過據說葉子很苦。果實也可以鮮食或做果汁,樹汁可以發酵作飲料。除此之外,印度楝種子可以榨油,油可以進一步作為燈油、肥皂、化妝品或殺蟲劑。台南與台中有極少人栽培,引近時間不詳。另外也有進口印度楝油製成的天然成分殺蟲劑、肥皂,而桃園地區與台中東協廣場則曾進口帶花序的嫩芽作為葉菜類食用。
IMG_7893IMG_7897IMG_7898IMG_7902IMG_7793IMG_7796IMG_7786IMG_7789IMG_7791IMG_9183IMG_7743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學名:Tiliacora triandra (Colebr.) Diels

科名:防己科(Menispermaceae

原產地: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

生育地:低地及丘陵森林、河岸林、灌叢

海拔高:0-800m

雅囊葉是藤本,單葉、互生、全緣、波狀緣,或略呈疏鋸齒緣。花細小、綠白色,似是複聚繖花序。核果球狀、成熟食紅色。泰文ใบย่านาง轉寫為bai ya nang。泰文名詞在前,ใบbai)是葉子的意思,ย่านางya nang)直接音譯為雅囊或亞仁。越南稱為cây sương sâmcây是樹的意思,sương是凝結成露,sâm是蔘,可譯為蔘露樹。或稱為dây lá sâmdây是藤,是葉,譯為蔘葉藤。目前僅知桃園地區有販售。據說近幾年也有人引進,但是栽植情況不明。寮國與泰國依善地區通常是跟竹筍一起下去煮成辣湯,柬埔寨是跟雞、豬、魚食起煮成酸湯。此外,它也可以像搓愛玉一樣,在水中搓洗,會凝結成綠色如果凍一般,是越南喜愛的甜點,類似我們常吃的仙草凍。
IMG_8975IMG_8976IMG_8977IMG_8974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學名:Dioscorea esculenta var. spinosa (J. Roxb. ex Prain & Burkill) R. Knuth/ Dioscorea spinosa Roxb. ex Hook. f.

科名:薯蕷科(Dioscoreaceae

原產地:印度、東南亞

生育地:林緣或次生林

海拔高:0-900m

刺薯蕷是藤本,莖的基部有刺。地下塊莖橢圓球狀,長滿鬚根,根亦常特化成刺,故名。單葉、互生、全緣、兩面被毛、葉柄基部有二至四枚勾刺。不生零餘子。花細小,綠色,穗狀花序。果實形態不詳。刺薯蕷的塊莖可食用,是山藥的一種。在桃園後火站的泰國街跟東協廣場的菜攤上都曾見過,主要產季在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它是原住民的民俗植物,引進台灣的時間不可考,在日治時期之前就有栽培。根據愛爾蘭植物學家亨利[1]來台採集的856號標本,1894年亨利就在屏東萬金庄採集到刺薯蕷了。1906年松村任三和早田文藏和著的《臺灣植物總覽》[2],刺薯蕷也名列其中。但或許是因為長滿了刺,採收麻煩,過去較少人栽培。2004年桃園農改場陸續推廣,目前桃園、新竹、嘉義、高雄等地都有人栽培。而近年來花蓮地區新住民栽培的所謂越南山藥,其實也是這個種。
IMG_9648IMG_1594    

文章標籤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